融合立体、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场馆的构建
——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例
李赣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
摘 要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中医药博物馆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在科学教育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如针对中小学学生不同群体打造宣传健康知识的大课堂,完善数字化建设,构建融合立体的传播平台,搭建云上课堂,实现传播途径创新,科学教育成效显著。
关键词 融合立体 科学教育中医药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科学教育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极大肯定。中医药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科学,所以作为中医药知识宝库的中医药博物馆理应完善教育功能,成为协同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医学史专业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始终秉承“对民众可作宣传医药常识之利器”办馆理念,打造向中小学学生宣传健康知识的大课堂,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场馆建设。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依托传统媒体,建设新媒体,给中小学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新的体验。
1 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场馆建设理念与实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2]科学教育将“科技”和“教育”合二为一,无疑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3]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重要平台,在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学生健康和科学素养、增强中小学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好中医药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还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求的有效实践。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精品标本、百草园,发挥展陈优势,使之成为一个大学校,向观众传播中医药文化,每年接待将近10万人次参观。2021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为上海市优秀传统文化“三全育人”共享基地单位,进而构建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机制,推动自身育人资源辐射中小学,实现基地资源开放共享。
1.1 小学阶段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情感
低年级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极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安排方面应着重考虑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展启蒙教育,以培育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亲切感为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上海药膳协会共同主办“小神农智慧园”系列活动,引导小学生建立对中医和中草药的认知、树立对中华本草文化的认同、心怀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敬仰;开展“大手牵小手,共扬中医梦——小小讲解员育人活动”特色项目,既培养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中医药事业使命感,又有助于小学生接触和喜爱祖国传统医药文化。小小讲解员的讲解工作也成为博物馆一道亮丽风景。
高年级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也逐渐学会分析问题。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方面从激发兴趣转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以提高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感受力为主,开展认知教育,体验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多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与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共同策划并联合上海部分小学出版了“小学生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读本”,全套图书共10本,包括《杏林趣谈》《强身有术》《护眼秘笈》《居家拾贝》《草木含灵》《小鬼坐堂》《经络探秘》《饮食有方》《投石问药》《防病未然》。小读者们通过阅读和体验,不仅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还学到中医学思想与方法,从而不断加深对祖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1.2 中学阶段鼓励探索思考,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
初中阶段学生喜欢探讨问题,能够适当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所以在活动内容的安排方面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引导他们就中医药文化展开思考。2008年起,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将“迷你中医药博物馆”送进中小学,至今已开展50余场活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还开发设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研学手册》5册,分别为《近代海上中医》《小小神农》《小小养生家》《小小针灸师》《小小中医师》,供中小学生来馆调研学习时使用。
高中阶段学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见解。故在活动内容的安排方面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性认识为主,引导学生感悟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科学教育重视实验和探究式教学,注重科学课程的综合性。[4]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实践工作站,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中医药创新实践活动,每年接待来自全市各高中的120名高一学生进站完成为期40个学时的学习。内容包括开学典礼和基础课程(8个学时)、研究性课程(32个学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青少年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利保障。
2 融合立体传播平台建设与路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近年来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聚焦科学教育功能,增加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构建融合立体的传播平台,搭建云上课堂,实现传播途径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2.1 数字博物馆建设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让中医药文化得到高质量传递,也是用青少年真正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科学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魔墙展示系统”数字互动墙展项投入试运行。此项目基于前期大量数字化采集工作,包括文物超高清图像采集500件、文物的360度环拍300件、文物高精度数字三维模型建立100件,达到将博物馆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的目的。2021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增设中药裸眼3D展示屏与裸眼3D互动体验区。为提升趣味性和互动性,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厅内还设有“中医药之最”“中医经典著作阅览”等多媒体数字互动展项。
2.2 科普视频创作
科普视频不仅可以传递科学知识,还可以传播科学思想,是博物馆开展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手段。2021起,依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选取馆藏精品文物,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完成系列短视频《来这里找钥匙》的拍摄工作,共成片28集。2021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将常见的看似普通、实则特别的20味本草分期拍摄视频并集结出版,介绍其治疗和保健功效,还完成时长40分钟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科普系列之闻香识本草》视频课程,精剪版上传博物馆官方抖音、快手平台,其中抖音线上累计播放6万次。这些视频被不少上海的中小学作为开展校内科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具”。
2.3 虚拟博物馆、云展厅建设
疫情期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响应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的号召,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展览场景、图文资料、媒体资源通过数字终端进行互动,带领公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精髓。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频出新招,以“数字+智能”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全新的“打开方式”。2022年8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正式上线,将馆内整体内容进行高清晰的虚拟现实采集,力求程序中场景与现实场景贴近无异。在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约2200人次浏览虚拟博物馆。次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云展厅”上线。云展厅以太极图为设计原型,既体现中医阴阳相合的理念,同时与已有的虚拟博物馆交相辉映;不仅有文图介绍,还配有中英双语播报、动画视频、互动小游戏等,在实体展馆的基础上,集知识性、科学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展示了重要馆藏珍品,更把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文化特色及中医药在当今生活里的应用进行呈现。通过虚拟博物馆和云展厅,中小学学生足不出户便可欣赏精美馆藏、学习中医药知识。
2.4 融媒体立体传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用在教学辅助实践中。形成融媒体立体传播体系,可成为中医药博物馆馆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2019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与新华社新华快看共同开展《神奇的中医》网络直播,分为中医药博物馆、五禽戏、江南膏方3场专题直播,在线收看人次近60万,并被网易、新浪、头条、腾讯、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拥有独立域名网站https://bwg.shutcm.edu.cn/,专设宝藏精华和科普教育栏目,定期根据馆内展品展项和活动等更新相关内容,宣传中医药文化与科普中医药知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现有粉丝数近20000人,定期发布科普知识与各类活动,年点击量近140000次。2021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通微博、抖音、快手官方账号,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还利用信息化软件打造云端馆校联动课,通过云参观以及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等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下打破时空限制,最大化场馆育人价值。2022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获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小学科普课程项目,根据中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不同,开发设计《神奇的针灸》科普课程,通过使用云教学平台ClassIn,实现全国多地多所学校共同联网同步授课、开展线上互动游戏和问答等。
3 结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近年来在科学教育领域屡创佳绩。参与的“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系列科普读物(丛书、微课程、儿童读物)”项目获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控系列科普体系的创建与推广”项目获202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获评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先进集体、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云端嘉年华活动优秀组织奖;1位同志获评2020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2020年1位同志获评上海市科普贡献奖三等奖(个人)、2021年1位同志获评上海市科普贡献奖二等奖(个人);“以科学探索为支点,创新青少年中医药普及与推广——上海市青少年中医药创新实践工作站”获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成果二等奖;“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及推广——大中小学贯通融合的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获2022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双减”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科学教育,是摆在中小学面前的重大课题。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教融合为抓手。科学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向校外的广阔空间,促进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相互协同。[5]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科学教育”和“教育资源”兼具,将继续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担当文化传播的使者,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学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和获取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基地,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615.htm..2023-05-17.
[2]本报评论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支撑[N].中国教育报,2022-11-02(01).
[3]欧阳自远.深化科学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23-07-30(06 ).
[4]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43-148.
[5]郭杰.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07-16(05 ).
作者简介:
李赣,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播;E-mail:laoli7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