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未来奇幻——从世界设计的角度看类型作品(上)
文章来源: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 余卓轩 发布时间:2022-01-14 16:03
幻想类型的分界
如果我们画出两条轴线,纵轴代表时间进程,从遥远的神话到遥远的未来;横轴代表力量的来源,右侧是科学和科技的力量(科幻),左侧是超自然和魔法的力量(奇幻),那么我们可以切分出四个象限。
多数幻想类型IP,无论文学,游戏,影视,都可落入这四大象限里(见类型表一)。可想而知,科幻故事多半发生在未来(右上象限),奇幻故事多半发生在过去(左下象限)。某些玄幻小说同样可以归纳到左下象限,结合历史环境与超现实的力量体系。
图表中的两条轴线交汇中心便是“现代现实”。没有遥不可及的科技,也没有摸不着边的魔法。
而位于右下的象限——“属于过去的科幻”——是个非常有趣的类型。它去想象某个历史节点发生了科技树的分岔,脱离我们今日熟悉的应用原理。此象限的作品,有些是早期幻想文学(例如19世纪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作品)在推想世界科技走向时做出了大胆的畅想,但今日回顾起来却仿佛成了平行时空;有些则是创作者刻意回归到架空历史的浪漫语境,注入与现实局部脱节的神秘感和探索氛围。“属于过去的科幻”给人一种熟悉的怀旧感,却又与现实脱节,独具一格。
接着,让我们进一步看看——
几大象限里,又有某些作品因为相似的主题、审美、力量体系,汇聚成具备独特市场潜力的次类型(见类型表二)。
例如奇幻大类中的“史诗奇幻”次类型——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山德森的《飓光志》,由潘海天等人建立的庞大架空世界《九州》,以及近期将推出影剧、运用了东方阴阳概念与太极之力的《时光之轮》等。
与之对应的是发生在遥远未来的科幻“太空歌剧”次类型,包括已影视化的始祖级作品《沙丘》《基地》,以及泛娱乐大IP《星球大战》。江波的《银河之心》也属于这个次类型1。
于是,位于天秤两端的“史诗奇幻”“太空歌剧”这两大类,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喂饱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跨度巨大的幻想作品的胃口。当中,属于传奇级别的代表作无非就是《魔戒》和《基地》,都在20世纪的40—50年代出版,为类型作品的始祖。
当然,除了跨越巨幅时空的瑰丽传奇,还有很多同样吸引人的次类型。下面举几个例子。
“赛伯朋克”——诞生于对深空探索类型作品的反作用力,聚焦在人脑、意识,与信息科技的社会影响。这个次类型似乎已被挖掘到极致,包括文学(《神经漫游者》《雪崩》,还有陈楸帆的《荒潮》)、动漫(《攻壳机动队》),乃至电影(《银翼杀手》)、游戏(《赛博朋克2077》)等……应有尽有,可谓当今作品矩阵最全、饱和度最高的科幻次类型。
而在右下角“属于过去的科幻”的象限中也诞生了如今最耳熟能详的“蒸汽朋克”——在这个次类型中,蒸汽是主流动力源,人类以之驱动科技。从今天的观点去看蒸汽朋克会发现,它的审美怀旧复古,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核心,大量运用黄铜、齿轮等元素。同象限的还有“丝绸朋克”,以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为代表。
图表的四大类型象限覆盖了我们今日最常见的科幻与奇幻作品。那么问题来了。端看此表格,会发现左上角的象限鲜少有人探索——这个尚未饱和的大类,便是“未来奇幻”。
“未来奇幻”少见,主因是人们对于“奇幻”(东方创作领域也可用“玄幻”替代)之印象通常发生在过去,揉合历史或神话元素,如创世传说、骑士巫术、封建王权,武林门派、龙与麒麟。因此想在未来奇幻象限里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在一个明确是未来的语境里去揉合经典奇幻元素。这里面可能涉及科技与魔法体系的联动,现实与幻想的平衡。由于较少被严谨探索,目前可归类为未来奇幻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内容更是南辕北辙,均属个案。例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沙娜拉》系列,Apple+平台的影剧《看见》,甚至漫威宇宙的《奇异博士》等,都存在魔法和超自然元素,发生在未来或者近未来。然而这些作品无论是概念探索、审美氛围,全都大相径庭,很难当成一个完善的类型来讨论。近期上映的英雄联盟动画剧集《双城之战》(Arcane)是结合了魔法与科技的典范,但它从游戏和IP路径衍生而来的内容难以复制。
我们不禁好奇,究竟“未来奇幻”这个象限还有没有更多的公约数?是否可能以一个大类来对其进行创意思考?它是否符合下一个时代读者与观众的口味?
由于笔者对类型探索抱有热忱,这几年尝试跨越数个领域进行创作,或许有些思路可分享。近期发表的作品分别位于这些象限和类型(见类型表三):
太空科剧:《光渊:黑曜天空》发生在2000年后的银河彼端。人类以身体结合不同的科技分支,例如纳米技术、基因改良、氢原子操控等,代表不同“种族”的进化。
科幻+奇幻:《极裂世界》发生在20年后,地球因神秘力量分为两个半球,一边的科技发展并未阻断,采用科幻设定;另一半球的科技全面停摆,是超自然力量肆虐的废土世界,采用奇幻设定。只有继承两边力量的女性战士能跨越双半球。
未来奇幻:《白凛世纪三部曲》发生在500年后,地球被厚雪冰封,世界回归冷兵器时代。阳光是无人见过的传说,人类继而捕捉新世界的神秘力量“雪灵”,用以对抗另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威胁。
在设计这几个独树一格的世界观中,笔者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实验,尝试挖掘幻想作品相对未开拓的领域。因此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则,以及常被忽略的现象,借由本文企图找出一些公约数,并尝试定义“未来奇幻”这个古今中外都少见的作品类型,供未来想探索本领域的创作者参考。
幻想作品的创意挑战
奇幻和科幻的最大差异在于驱动世界运转的“力量泉源”。科幻故事的内核是由科技的力量所驱动,而奇幻的内核通常是某种超自然力量(超现实力量)。
但无论哪种类型,幻想作品最大的挑战无非是:如何在一个非现实的陌生世界里,营造沉浸式的故事体验。就这方面而言,奇幻的挑战比科幻更大,因为没有熟悉的科技语境足以依赖。
创作者必须让读者和观众“暂时相信虚构世界的存在”(“Suspension of Disbelief”:暂时放下脑中对于虚幻世界的怀疑),这是沉浸感的第一条件。
假使你成功了,读者和观众会觉得自己真真实实踏进了你所创造的世界,拥抱你的世界逻辑,与里头的角色抱有相同的思考方式。例如《地海传奇》让我们信服万物均有“真名”,一旦知晓便能驯服;《冰与火之歌》让我们感受到长城外的异鬼威胁,随着凛冬将至,生灵不再安全。笔者的《白凛世纪三部曲》的世界中,若没有“雪灵”保护,人类在冰雪覆盖的地表死路一条。而《极裂世界》里的女性战士必须取得男搭档的血来滋养特殊兵器,才能击败随着地裂出现的半灵体魔物。
《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冰与火之歌》)剧照
对于“未来奇幻”而言,信服世界观的艰巨挑战又被“如何揉和奇幻元素和未来元素”这个课题复杂化。以下我们针对四个维度——力量本源,生态框架,审美逻辑,精神立意——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给“未来奇幻”定义一些公约数。
力量本源
奇幻的世界内核是超自然力量或超现实力量。这可以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探索,某种超脱于有型物质世界的宏观力量。“力量本源”的设计方向便会决定世界观的内核以及立意。《冰与火之歌》里头夏季越长冬季越长的概念,造就了“凛冬将至”这个迫切的“世界压力”,推动王国间的权力游戏,也象征了人物命运。典型例子就是龙妈丹妮有超乎常人的愿景,因此必须踏上超乎预期的弯路和征程,方能抵达所往之地。《魔戒》里的法术来自主人公无法理解的神秘本源,它代表的是平衡的真意,一旦过度运用,只有堕落与毁灭。这些超自然力量都在某方面体现了创作者本人的观点和信念。
同时,创作者还得在力量本源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的生态框架,延伸到地理、经济、人文种种层面,来让世界观有血有肉〔详见《世界科幻动态》第7期《未来奇幻——从世界设计的角度看类型作品(下)》的“生态框架”〕。例如《星球大战》的力量本源——“原力”,驱使两个阵营世世代代的斗争,或者《沙丘》里巨型虫和沙漠共生方能生产的“香料”,定义了银河系的政经逻辑2。此外,还有《战锤40000》里来自亚空间的“灵能”代表的混沌力量,而混沌力量又是生命情感的投射,形成了设定闭环。
优秀的幻想作品会在力量本源投注巨大功夫,毫不潦草——因为力量本源往往就是该作品的“高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科幻类型作品里“科技”即是终极力量,“科技本身”就是力量本源。和现实逻辑差不多。然而许多奇幻作品,科技体系是依附于超自然现象的次级力量来源,是由人类发掘、加工、创造、驾驭的,也是下一段要阐述的“生态框架”的其中一环,而非本源。
因此,未来奇幻遵守同一原则——世界观的核心有某种特殊的宏观力量存在,由其驱动世界运转。不同的是当我们脱离远古神话的束缚,把时间定义在未来,这世界的面貌会怎么不同?这样的文明对于未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象、警惕,与希望呢?
注释:
1 类型表二中,之所以太空歌剧的范围溢出到奇幻的领域,用阿瑟·克拉克的话一言以蔽之:“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2 有硬科幻迷认为《星球大战》和《沙丘》更偏向奇幻作品。
(作者:余卓轩,科幻奇幻作家、编剧、世界观架构师)(本文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