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中国科幻创作的现状、不足及建议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大鹏 等 发布时间:2021-04-23 15:43
近五年来,中国科幻创作以《三体》获得雨果奖和《流浪地球》改编成电影为契机,迎来空前发展的新机遇。但在国内科幻创作一片行势大好的背景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能持续写作并保持高水平作品的作家较为稀缺;正规出版发行平台与主流文学相比依然较少;当下科幻产业化发展迅速、市场化、快节奏化,推动着作家们多出书、快出书,缺乏安静的写作氛围致使作品质量堪忧等问题。怎样进一步优化中国科幻作品的整体环境是依然是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2015年对中国科幻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三体》获得雨果奖使中国科幻创作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与本世纪初及整个20世纪形成泾渭分明的隔离带。此后中国科幻在国内的市场开始超过武侠、公案、侦探、言情等任何一种类型文学。
一、中国科幻创作的现状
进入2015年-2020年,科幻文坛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由老一辈科幻作家、经典名家、中坚力量与科幻新人共同构成的中国科幻创作队伍,能够在题材、创作风格等不同方面多元互补,体现出强大的共同成长的态势。
随着黄金时代的结束,一些老作家先后离世或因身体等原因已停止写作,老作家群体的科幻创作数量呈现下滑趋势。2020年5月,堪称中国当代科幻亲历者与见证者的叶永烈离世,标志着一个科幻时代划上了句号。然而老一辈科幻作家中依然有坚持创作的作家,如刘兴诗的《兵马俑阵中的新人》和黄海的《歌丽美雅》和《冰冻地球》。
围绕《科幻世界》成长起来的中国科幻四大天的作品数量、质量及阅读影响力都成为业界的骄傲。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写下高科技状态下的特有困境,对人物细腻敏感的心理把握入微。王晋康的《古蜀》《四级恐慌》《天父地母》《时间之河》《爱因斯坦密件》《无翼而飞》《宇宙晶卵》等彰显了持久而旺盛的创作力,“活着三部曲”庞大的架构与体量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并不多见。韩松的《医院》《驱魔》《亡灵》《乘客与创造者》等风格诡谲莫测,充满着反乌托邦意味及反科学主义的精神。何夕的《天年》中涵纳了更多的科技因素,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展示出瑰丽奇特的想象。
活跃在科幻创作文坛的是一批极具创作潜力的中青年作家。他们成为了科幻文坛的中坚力量,这些人的作品数量较大,是支持中国科幻不断前行发展的力量。如陈楸帆、刘宇昆、江波、阿缺、灰狐、郑军、夏笳、糖匪、刘洋、星河、宝树、顾适、梁清散、张冉、飞氘、索何夫、赵海虹、星河、万象峰年等。其科幻小说不仅频繁见于各类科幻期刊、杂志,且不断有各种题材的新专著出版,成为中国科幻创作的荡荡主流,体现着中国科幻的平均水平与整体实力。这些人中有的已在世界科幻文坛小有名气,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有的在国内各种科幻奖项中崭露头角;有的题材广泛,语言鲜活;有的则极富个性特征,获得读者的高度认可,成为科幻文坛上的“这一个”。
少儿科幻是科幻文学的重要一翼,中国当代少儿科幻领域汇聚了大量风格不同的作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一直活跃在少儿科幻领域的作家,如杨鹏、张之路、伍剑、马传思、彭绪洛、徐彦利、陆扬、超侠、凌晨、谢鑫、彭柳蓉、郑重、王林柏、姜永育、小高鬼、赵华、郑重、汪玥含、周敬之等,其作品多为少儿科幻小说。二是成人科幻作家带有某种客串性质的作品,如王晋康、江波、董仁威、黄海、赵海虹、郑军等,少儿科幻只是偶尔为之。三是从儿童文学创作领域转向而来涉足少儿科幻的作家,如秦萤亮、麦子等,其作品有明显的儿童文学倾向,在叙述中加入了一定的科幻元素。因此,少儿科幻题材中既能看到风格较为稳定的专职作家,也能看到各种风格的荟萃,越来越显示出交叉互渗、多元变化的趋势。在题材选择、语言叙述、人物性格、结构设置等方面这些作家多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走向越来越浓重的个性化叙述。
近五年来,对科幻新人的挖掘显示出中国科幻锐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更多奖项的设立使新人辈出成为可能。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大白鲸儿童文学奖等众多奖项为新人的崭露头角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这些奖项,涌现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幻新人,他们成为未来中国科幻的坚实力量,在这些新人中有些备受瞩目。如杨晚晴、慕明、石黑曜、滕野、付强、王林柏、分形橙子等。这些新人往往显示出科幻创意新颖、题材选择灵活多变、创作爆发力强劲等特点。
二、国内科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幻作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已成为中国科幻发展的瓶颈,每一个瓶颈都成为一份阻力。从阻力的性质来看,大致分为内因、外因两部分,内因来自作家层面,外因即环境层面。
(一)作家层面(内因):
1、能持续写作并保持高水平作品的作家稀缺,虽然有一两部作品得到雨果奖等,但整体状况还是稍显不足,作家队伍建设问题很严峻,《三体》带来的红利已消费得差不多了。
2、作家间交流不足,作品整体水平一直停步不前,对科幻的认知滞后于当代科技发展。创作风格依然单一,不够多元化。
3、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科幻作品主要还是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江波等科幻大咖,水平稳定的潜力作家及新人的作品相对较少。
(二)科幻环境(外因):
1、正规出版发行平台较主流文学相比较少。
2、随着《流浪地球》影视化掀起的科幻热,中国科幻似乎进入火热的“夏天”,出版界、网络、投资者热切关注,形势喜人,也令人有“蜂拥而至”的担心。
3、中国科幻目前处于“圈地运动”阶段,“圈作家”、“圈作品”现象比较突出,形成了以“科幻世界”为代表的许多“圈子”,各圈子之间以期刊、评奖、举办科幻赛事、出版科幻系列等方式聚集作家、展开竞争,促进了科幻作者的成长和科幻作品的涌现,同时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表现。
4、 媒体言及中国科幻时言必称《三体》《北京折叠》,对更多的作家、作品则重视不足。
5、当代过于产业化、市场化、快节奏化,推动作家们多出书,快出书,缺乏潜下心来心无旁鹜地安静写作氛围与主体情绪。
6、文化市场追求短平快的高速运营,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读图时代、视频时代使快手、抖音等迅速兴起,而网络科幻长文的阅读量相对较低。
三、国内科幻创作的发展对策及相关建议
针对作家层面的阻力,或可采取如下措施:
1、应注重科幻作家队伍的建设,建立起老、中、青结合的合理化创作梯力,不仅可使创作风格多元,且不易出现断档的危机。
2、通过开设短期培训班、专业科学领域专家宣讲等方式提高科幻作家的整体科学水平,使其在作品中尽量避免科幻创意的漏洞及滞后性,能够与科学前沿保持接轨。
3、加大对潜力作家和科幻新人的扶持,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才能,迅速成长壮大并能完成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针对外部环境层面的阻力,或可采取如下对策:
1、进一步扩大科幻文学的出版与发表平台,使更多纯文学刊物、报纸副刊等能为科幻提供一席之地。
2、国内科幻小说影视化过程中,不应一味紧盯名家,也应关注普通作家的作品,除成本较高的科幻大片外,还可考虑动漫、科幻剧、舞台剧、网剧等更多形式,使作品以更好的形式与读者见面。
3、打破科幻队伍的圈子化现象,与纯文学实现全方位接触,吸引纯文学领域的作家、评论家关注科幻界,评点科幻文学,为科幻发展献言献计,使科幻的视野更加开阔。
4、加大对新作家、新作品的推介力度,使更多新人树立独特的创作理想,不再跟风或模仿。
5、出版社等机构在推出科幻新作时应注重作品质量的打磨,不宜随意出书,某些质量差的作品问世后,不仅不能提高科幻的接受度,反而会降低科幻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6、在目前的读图时代与视频时代,科幻长文应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视频化、音频化、图片化等,不能因循守旧,使读者产生厌读心理。
撰写人:徐彦利、王大鹏、姚利芬、陈玲
单位:河北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