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发展动态(2015-2020)——高校科幻人才的成长困境与扶持对策建议

2021-04-23 14:56 科普所

        【按】2020年,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依托自身力量与外部团队开展了2015-2020年中国科幻发展状况研究,旨在从高校科幻人才、中小学科幻教育、网络科幻文学、科幻国际交流及科幻创作等方向深入了解2015年到2020年的中国科幻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历时近一年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素材,并且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并对报告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提炼,形成科幻发展研究系列动态5篇。
高校科幻人才的成长困境与扶持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指标,科幻已成为最具文创价值的文化类型之一。近年来,在国民级科幻作品的催生下,国内科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其未来具有无限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仍存在不少障碍,当下中国科幻行业存在内生力不足、创新效应不强、影响力有限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科幻行业尚却完整的产业链且无引领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其中关键原因之一便是高校科幻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备。因此,亟需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高校科幻人才的扶持,通过培养高校科幻人才加快推进科幻行业完善提升,为实现中国科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在问题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说明高校科幻人才之于科幻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及在扶持高校科幻人才方面出现的困境及原因,并依据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科幻人才,指对于科幻抱有较高兴趣,且具备一定科幻素养及科幻创作、组织、策划、宣传等相关能力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科幻的基石,高校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近期科幻粉丝经济相关调查问卷显示,80%的科幻迷年龄为13~29岁,同时,这个人群又以大学生为主。目前年轻一代科幻作家或科幻学者的创作之路大多通过高校科幻起步,因此,通过完善高校科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为试点,对加快推进科幻行业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的场域中,高校科幻人才发挥着多重作用,他们不仅是进行科幻生产创作的生力军,也是科幻相关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还是反哺科幻产业持续增长的核心消费群体。中国科幻的发展态势与高校科幻人才生态构成了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要创造中国科幻事业与产业的不断繁荣、实现科幻文化良性的自生长,必然离不开对高校科幻人才的培育与扶持。
一、高校科幻人才的发展现状
        对于高校科幻人才来说,对科幻的热爱是促使他们投身科幻事业与产业的核心动因,当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科幻爱好者逐渐在科幻的各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例如科幻百科、高校科幻等组织,都是由高校科幻迷所搭建并致力于发展青年科幻文化的平台;北京大学的宝树、陈楸帆,清华大学的潘海天、郝景芳、江波,四川大学的何夕、程婧波、阿缺等年轻一代科幻作家或科幻学者的创作之路都是通过高校科幻起步。
        这些高校科幻人才的积极实践,为中国科幻文化增添了巨大活力。但这些仅是较为突出的个例,通过长期观察及访谈调查发现,高校科幻爱好者普遍存在着成长困扰与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人科幻作品难出头,创作之路孤独而艰辛。其二,高校科幻社团等组织的代际传承存在较多困难。社团及组织内的成员不够充足,导致科幻相关组织的青年带头人普遍难以顺利开展组织交接工作。其三,诸多潜在的高校青年人才拥有从事科幻职业的想法,但认为自身技能不够成熟,普遍缺乏担任科幻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因此,应通过剖析造成这些局面的原因,理顺客观条件与人才成长的具体联系,从而提出疏通高校科幻人才成长道路的办法,为加快推进科幻行业标准制定提供试点。 
二、高校科幻人才成长受限的原因
      (一)新人科幻创作者存在感偏低,缺乏展现才能的舞台
        目前,国内已设立了多个科幻奖项,如银河奖、星云奖、冷湖奖等,但纵观历年的获奖情况,资历深厚的科幻作家占据获奖名单的绝大部分已属常态。而在实际赛况中,许多新人的作品水平层次并不低,由于缺乏具有官方背书且专门为高校科幻创作者设立的奖项,导致许多高校科幻作者未能获得应有的待遇,科幻创作的热情得不到及时的回应与奖励,长此以往,这部分人才的内在动力也有可能在失去外在支持的情形下逐渐流失。
      (二)高校科幻社团骨干匮乏,未形成科幻职业综合能力养成机制
        目前国内科幻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青年科幻人才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在国内对于复合型科幻职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出现,这就导致高校科幻社团骨干匮乏、科幻企业招人难,所输出的科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
      (三)高校科幻教育缺位,青年科幻创作者难以系统成长
        在国内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仅有通用性技能的培养方式,对于科幻创作的相关教育寥寥无几,这便导致科幻创作人才难以系统成长,青黄不接。
三、培育与扶持高校科幻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一)设立高校科幻人才专项奖,启动“高校科幻图书出版”项目
        为解决目前奖项泛滥且同质化严重、新人科幻作品转化难、缺乏曝光机会的问题,建议针对高校学生科幻创作设置专门的赛事奖项。具体可以设置更为细分的科幻奖项,评选出创作界、公益界、创业界、活动界等各领域优秀的高校科幻人才,支持高校科幻爱好者在擅长的领域释放自己的活力。
        科幻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幻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足以支撑市场需求的现象,出版内容同质化,科幻“供给侧改革”需求突出。通过启动“高校科幻图书出版工程”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善以上问题,弥补目前国内无专门出版高校科幻创作者书籍的局面,同时也能通过出版此类书籍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从事科幻创作,加快推进优秀青年科幻人才的不断涌现。
      (二)设立基金专项扶持“高校科幻”类组织,推动高校科幻组织与地区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
        通过设立基金专项重点扶持个别“高校科幻”类组织,不仅能促使科幻活动百花齐放,也有利于孵化有影响力、高传播度、通俗化、高质量的特色活动。
        针对高校科幻组织代际传承困难、影响力有限的问题,建议加强官方在社会资源方面的聚合作用,为科幻组织的运作提供顶层设计的指导与技术性支持,同时,可以推动科幻元素进社区,以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国创造”研究高精尖技术打好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科学袪魅,传播科学精神,驱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隐藏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
      (三)实施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科幻人才培训工程
        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等纷纷推出在线学习内容,线上培训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由于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线上培训互动快捷,培训到达率和传播速度迅速提升。通过实施互联网高校科幻人才线上培训工程,有利于进一步扶持校园科幻作家成长,壮大高校科幻作家队伍,培养优秀校园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诞生。
 
撰写人:赵文杰、许艺琳、王大鹏、姚利芬、陈玲
单位:武汉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