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徐雁龙: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2020-12-01 11:58 科普所

编者按: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20年9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面向未来的科学素质建设”,会议以“两翼同等重要”为根本遵循,围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编制科学素质建设规划展开交流研讨,为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助力新时代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本场报告人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徐雁龙,报告主题为“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专家简介:

        徐雁龙,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
        长期从事科学传播和科技管理工作,参与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牵头策划组织实施了中国科学院大量科普活动、科普图书及科普平台建设等,受到相关部委好评。牵头创办的中国科学院科普微信订阅号“科学大院”自2016年上线以来,所推出的科普作品应急性强、可读性高、覆盖面广,受到多方关注,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创作或参与创作《科学春天里的年轻人》、《有趣的科学新发现》、《往事皆烟——朱尊权传》、《中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参与策划出版《大科学装置》系列科普丛书、《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等。
      一、什么是科技资源科普化
        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将科研设施设备、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等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等科普资源,并将科普工作纳入科研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科技资源功能和作用的拓展与延伸,本质上是科技资源本身应用范围的扩大,并不影响其属性,但是却从根本上丰富了科普资源,提升了科普能力。
      二、为什么要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首先必须认识到一个前提:当前科技资源与科普资源是割裂的、科学知识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是分离的。
        1. 科技事业自身发展有需求
        科研成果只有被传播,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而科普是科研成果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科普工作通过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研工作培植沃土,提供源源不绝的后继动力。 
        2. 国家有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翼”之论,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至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科学家指出了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同为神圣使命的重要性,以及加强科技资源服务科普工作的要求。
        3. 经济上有必然性
        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获取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有责任和义务致力于科学普及,履行科普主力军的职责。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揭示了这一点。 
      三、中国科学院的实践探索
        1.中国科学院的实践探索:“1+3+5” 科普体系
        “十三五”时期,实践已经先行于理论。中国科协实施了“学术资源科普化”工作,中国科学院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北京市科委将“科技资源科普化”放入科技发展战略中进行推进……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科研资源科普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科技资源科普化体系,形成了“1+3+5”的工作体系。
        “1+3+5”中“1”是打造科普工作“国家队”;“3”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中心工作的三个宗旨;“5”是基地建设、产品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建设、平台建设五项工作。
        2. 中国科学院的实践探索: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产品/科普队伍/科普平台 
        2.1科普基地
        将科研设施设备转化为科普设施,让原本供科研人员使用的科研设施被公众所了解,既提高了科研设施的使用率,又增加了科普设施的来源,是对科研设施作用的拓展,同时也增强了科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中科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科普场馆的建设,在不影响科研本体的基础上,开放一部分功能给公众用;另一个是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的建设,建成了一个国家科普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了七个国家科普旅游基地、七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
        2.2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是人民群众和科技文化间的桥梁,形式多样 的科普活动在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表现出来的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提高基层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主要做了四类工作。一是承接全国性活动,比如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等;二是全院性活动,如公众科学日、科学节;三是专题展览,如“率先行动”成果展;四是特色科普活动。
        2.3科普产品
        科普产品是科学家运用科研资源创造服务科普工作的图书、微视频、展品、新媒体产品等。科普图书以广大公众为对象,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有利于人们形成一定的哲学理论和哲学观点,起到变革人们思维方式的重大作用。而科普新媒体产品则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必然产物,产品特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中科院组织开展的工作包括“创新报国70年”报告文学丛书、科技创新邮票、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等。
        2.4科普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借助专业的科普组织力量,扩大专、兼职科普人员队伍,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形成了一个科普网络。常规队伍包括105个研究所,12个分院,3所大学。主要依托力量有六大联盟,包括天文科普联盟、植物园科普联盟、标本馆科普联盟、智能科普联盟和科学教育联盟,常规支撑单位有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网络中心、植物所、院史馆等。
        2.5科普平台
        随着全球15亿用户接入因特网,科普信息化建设应运而生。科普平台不仅能更快、更全面的提供信息资源,而且通过既便宜又轻松地方式向成千上万的用户发放“名片”,并形成了全面互动体系,有利于提高科普工作效率。
        科普平台包括科学大院、中国科普博览等。
        3. 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进一步延伸:科普教育
        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更新、社会的文明与理智都离不开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的更新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准备力量。
      四、科技资源科普化经验和问题
        1. 主要经验
        一是要建立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核心;二是激活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关键;三是组合创新,科技资源再组合再创新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重点;四是要发挥组织功能,发挥专业科普组织和社会组织功能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有效手段。
        2. 相关困难和问题
        缺乏顶层设计及实施细则;专职科普人员和兼职科普人员达不到需求;高校科学机构还不够重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渠道不畅通。
      五、科技资源科普化政策举措
        1.推动立法工作,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的政策支持力度,稳妥积极地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立法工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的呼声不断,应积极推动此项工作,并在相关条款中明确将“科技资源科普化”列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医疗机构的责任。同时,鉴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可借助科技系统的决策支持能力以及依托科技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来共同促进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的专项立法工作。
        2.深入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化基地建设
        鼓励科研工作领先、社会责任感强、科普工作热情高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医院等加大面向公众开放的力度,开发开放更多公益科普设施,设立科普工作岗位等。 
        设立科研资源科普化基地专项基金,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科协系统等分层分级设立科普基地,对相应机构给予资源支持及政策认可。具体举措建议有: 
        (1)鼓励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研设施对公众开放,通过申请科普基地等方式获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获取开展科普工作的指导。 
        (2)激励更多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科研设施,建设固定的科普场所,用于科普展示和接待公众。 
        (3)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科研设施增加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不仅是在国家和有关单位组织的科普活动周、活动日期间。 
        (4)鼓励科普基地、科研机构结合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制作有特色的科普资源,组织有特色的科普活动。 
        (5)参照“国家科普示范基地”(FAST)经验,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及重要国立科研机构,在建设科研设施的同时,配套建设科普设施。 
        3.将科普工作纳入科研人员绩效管理
        将科普工作纳入科研人员绩效管理,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 
        (1)鼓励一线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普工作,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助。一是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搭建平台,包括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参与科普实践的活动平台、参与科普研发的工具平台等;二是设立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及科普活动的专项基金;三是为加强科普方面专项人才培养,形成与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科普工作的合作机制。
        (2)大力推动相关机构明确科研人员的科普任务,并将科普工作成果视同科技创新成果(同等重要而非完全等同,可以有一个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双方认可的折算比例)予以认可。 
        (3)在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奖项评定中,增加科普或社会服务方面的指标,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引导。甚至,设立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专项奖励。
        (4)鼓励科研人员向科普专业人员转化,通过合理的机制设置科普人员专门职称序列,将科普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
        4.加强科研资源科普化理论研究
        对科研资源科普化的规律、效果、机制、制度体系等方面组织专题研究,不断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相关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5.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技资源科普化计划,并获取合理的回报。例如:鼓励社会企业设立科研资源科普化奖项及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