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杨志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中高技能人才支点

2021-02-01 16:51 科普所

编者按:
        2020年12月15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的科普理念与实践双升级系列学术论坛第十八期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召开,本次主题是“科普人才建设与发展”。本场主旨报告人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原人社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主讲的题目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中高技能人才支点》。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高度不确性,双循环新发展给予确定性的指向。“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普工向技工的转变、技工向高质量人才的提升,实现劳动者从“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跃升。
        一、劳动领域三大趋势性变化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至今都无法估量,给我国经济和劳动就业造成严重冲击,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防疫与复工双兼顾的实践创新,用防疫与复工“两条腿”走路的独特方式,经过艰苦努力,2020年上半年在世界范围内经济率先由负转正,迈向重回正轨。
        新冠疫情引发世界范围内网络活动热潮,数字经济及衍生产品借势崛起,从一定意义上讲,几乎没有纯粹的传统产业,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身影,数据这个新生产要素嵌入传统产业升级,尤其是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将释放出超乎预期的效果。
        新技术革命(“大智移云块”)使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劳动领域发生趋势性的新变化。
        1.劳动力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制造业约有7600万农民工,建筑业约有5000多万农民工,一般服务业约有4000万农民工,现代服务业平台注册的约有7000万农民工,2.9亿农民工超过欧洲劳动力的总和,进入新世纪,经济增长与农民工增长两次交汇。新增劳动力50%以上来自贫困地区,快速由以往的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2.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
        2010年新增劳动力达到峰值后出现“拐点”。新增农民工达到1245万后逐年下降,去年下降主要是职业技术院校扩招200万,部分农村“两后生”吸纳到职业院校,一方面缓解保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双循环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
        农民工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蓄水池” ,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谁能集聚农民工并提升技能谁就占有高质量发展的先机。
        3.劳动就业中一大批新生代投身新业态
        数据驱动、网络协同、平台支撑的新经济兴起。“快递小哥”在防疫复工中率先正增长;滴滴网约车服务拓展了灵活用工;客户呼叫服务在防疫中隔而不离、精准服务;家庭服务成为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融合的朝阳产业,“新四化”(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家庭服务社会化、二胎普及化)带动进入旺盛发展期;“店小二”、“店小妹”培训转型成为网红,网络直播带货服务飙升。
        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市场,新职业开发新天地,新业态带动新就业。新业态正由先发展后规范走向边发展边规范,进而以规范促健康发展,成为双循环发展的新动能。
        二、创新高技能人才发展理念
        中国是个技工大国,技工约2亿人,高技能人才约占28%,这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50%尚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补齐高技能人才的“短板”,加快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打通“双循环”新发展人力资源纵向提升“堵点”,激活国内巨大市场的人力资源市场潜力。
        1.目标
        “十四五”实现技工占到产业工人的多数,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现象,高技能人才得到快速提升,占技工总量增加10%。
        2035年实现技工占到产业工人的绝大多数,高技能人才占产业工人约50%,基本建成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2.三大突出问题
        2.1问题一
        普工仍占相当比例,建筑业、家庭服务业中四五十岁的人员占大多数,尤其有技能先落户、少技能后落户、没技能难落户的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给农民工市民化带来巨大压力。
        2.2问题二
        劳动兴趣不足、工作自由度不够影响着新生代劳动者进入第二产业,“中国制造”、“中国建筑”、“后继乏人”,而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一大批“新生力量”。
        2.3问题三
         生产线上的枯燥劳动障碍了新生代劳动者的进入,主要因素是技术新鲜感不够和收入吸引力不足。
        3.树立六个新认识
        3.1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双循环新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新基建投入等,更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
        3.2机器取代人的阶段性和高技能人才的能动性、创新性、柔性并不矛盾。以开发新职业、掌握新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增量,带动高技能人才占比的提升,使高技能人才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3.3充分释放新职业的劳动魅力,激发新生代的劳动兴趣,进而实现“体面劳动”。
        3.4“多劳多得”与鼓励“技高多得”并重,以体现技能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回报,提高技工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
        3.5高技能人才的“补钙”要着力于培养工匠精神,以工匠文化为底气,以构建工匠制度为基石,让工匠出彩,让农民工感到学技术好就业,学好技术多增加收入,掌握技术绝活可出彩人生。
        3.6改变目前中等收入阶层中企业中高管人员、“白领”精英占绝大多数的状况,使掌握高技能的优秀“蓝领”人才、农民工企业家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当前正处于深入认知和加快发展阶段。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新职业、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紧密结合,吸引新生代劳动者投身到工业互联“产智融合”的先进制造业、智慧城市 “城智融合”的新型建筑业和线上线下 “人智融合” 的现代服务业当中。
        三、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的举措
        1.推动就业优先政策与技能提升政策协同发展
        研究制定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和国家“315”、“277”技能提升计划衔接),鼓励从“5”(初、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向“5+3”(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的高技能人才纵向层级提升。
        2.发挥大企业开发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超大型企业要建设“技工航母”
        发挥“头部”企业在产业技能提升的引领作用,让掌握先进技术的大企业成为创新性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优先创办技师学院。改革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制,逐步形成“442”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将现有职业技术培养体系以培训机构为主向“40%依靠职业院校、40%依靠企业、20%依靠培训机构”转变。
        3.建立以赛促学新机制
        比照全运会,建立“全技会”竞赛机制,通过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省、市、县“五级”技能竞赛,发现实践中掌握高技能的杰出、优秀人才。挖掘现有高技能人才存量,探索突破传统职业技能鉴定路径,对三、四十岁,技术尚好,但因种种原因错过上职业技术院校的中生代农民工,可采取技能竞赛的方式,先依实评定技术职称,再补文化课。
        4.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双证制度”的透明化和获得感,避免“玻璃门”耽误人才
        建立“清单”制度,向社会公布符合授予毕业生本科学历条件和高技能人才职称的职业院校名单,毕业生及时授予“双证”。在职业技术院校设立优秀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免试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对基础较好的中青年农民工给予技能人才成长的便捷通道。使一大批科班出身的新工匠逐步成为中国技工大军的“中坚力量”。
        5.打造高技能“人才雁阵”
        对各级技能竞赛的获奖者可直接授予高技能人才技术职称,直接赋予国家级和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十四五”期间使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达到1500个,省(市)技大师工作室达到5000个,形成大师名匠引领的技能人才集群,构建高技能人才支点。
        6. 鼓励先进制造业大企业设立科研学徒制
        重点在精密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等岗位中,采用“先招岗,再培训”的方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开发。推进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将创新学校职业教育与新型学徒制培训有机结合,加快组织编写开发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7. 提升高技能人才收入和社会认可度,使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技师和工程师、高级工和技术员享受同等待遇
在主流媒体开设技能频道、技能网站、技能公众号、技能专栏、技能论坛、技能排行榜等,播放技能竞赛实况,讲授技能知识,释放技能乐趣,制作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成长成才的个人故事等,激励产业工人学习技能、提升技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技高多得,在全社会树立起高技能人才标杆。
        8.积极开发新职业、加快研究新标准
        加大对列入世赛、国赛项目的新职业开发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有能力的企业加快新职业发布后技术标准的研发,同时在职业院校开设健康照护、网络配送和网络营销等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全国建筑类职业技术院校与建筑大企业联办装配式新型建筑业人才实训基地。
        9.发挥大师进校园的技能传承作用
        鼓励国家、省级技能大师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到职业技术院校兼职,使大师工作室进校园,大师登台讲课,充分释放行业高手和名师名匠能量。挖掘掌握绝活绝技的中国传统技艺技能型高级人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有影响的企业联合设立非遗传承学院,使中华民族优秀技能代际相传。
        10.举办国家层面的高技能人才高峰论坛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加速期,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突破,要将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新鲜经验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交流新观点、启迪新思维、研究新问题、探讨新路径,尤其是给高技能人才戴上“高帽子”,在全社会范围内给弘扬“工匠精神”赋予实体内容,开辟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新征程。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使高技能人才作用凸显,释放“抗疫红利” 给高技能人才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技能人才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拥抱技能、商机无限,开发数据、智慧无限,匠心独运、发展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