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用媒体企业的科技资源开展科学教育的新思路——以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为例
发布时间: 2024-12-11
作者:孙丹桐,崔浩
字体:
来源: 青岛科技馆

   在众多科普机构中,媒体企业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如何恰当利用,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要求,将科学教育落到实处,是新形势下媒体企业的一大挑战。本文分析了科普栏目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并结合当下国家对于科学教育的政策助力,提出媒体企业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  媒体企业 科学教育 科普栏目 科技资源

 

A New Approach to Utiliz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Media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Science Education

——Taking Hunan TV's "News Seeking Truth" as an Example

 

Dantong SunCui Hao

 

AbstractAmong numerou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stitutions, media enterprises have rich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How to properly utilize them and combine them with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implement science educ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media enterprise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ograms, summarizes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current national policy support for science education.

Keywordsmedia enterprisescience education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ogramtechnology resources

 

“互联网+”时代,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一新媒体平台接触到纷杂的知识,这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虽然有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但是部分新媒体却缺乏相关科学资源,并不具备科学严谨性,这也导致了一些错误的科普知识广泛流传。传统媒体与之相比有较为丰富的科学资源,也更具有权威性,所以这也在不停地促进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具有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将这一特性运用到“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中,是媒体企业较其他科普机构所具备的优势。因此,如何运用好这一优势,合理利用媒体所具备的科普资源,并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栏目,是当前媒体企业的一大挑战。

1  科教节目的发展历程

科普类节目近年来较受欢迎,科普类节目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比如BBC曾播出的一档天体知识讲解类节目《午夜星空》。早期的科普节目更偏向于知识输出型,实验操作并解释其中科学原理,并不具有娱乐性以及综艺性,节目效果也较为一般。随后BBC整改节目架构将节目进行细化,划分了更详细的领域。英国在这一时期先后制作播出了以化学理论为主题的节目《一切有关于化学》;以小科技发明为中心的《科技发明秀》;有关生物科学、大脑组织的《在你的梦中》[1];以破谣言为主题的《流言终结者》。

1998年机器人的研究在英国成为主潮流,BBC发现可以结合这一热点,创办一档以机器人为主题的《机器人大战》节目,开启了科普节目娱乐化的新纪元,同时也掀起了科学热。同年在我国也有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科普节目《走近科学》,该节目将目光锁定国内外的重大科学事件、科技成果、科技人物等,该档节目播出后也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弥补了国内科普节目数量较少以及偏远地区受众少的空白。

本文梳理了部分我国有代表性的科普节目(见下表),结合它们的发展历程发现很多科普类节目选题会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或新闻热点进行宣传,并逐渐增加节目的耐看性以及娱乐性。

中国科普节目发展历程

年份

节目名称

面向受众

节目内容

科普方向

1998

《走近科学》

青少年

主持人将故事与科学相融合,以此阐述科学原理,进行科普宣传。

改革开放时期,宣传“科教兴国”、开展科普教育。

2012

《新闻大求真》

青少年

节目组选取热点新闻话题,通过主持人、求实记者实验验证,并进行科普宣传。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受众需求的变化;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强调科学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2017

《奇幻科学城》

青少年

每期邀请一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大咖”专家的讲解以及“超级孩子王”的带领下,为电视机前的大小观众们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公开课。

以百科知识为基石,以培养孩子科学兴趣为宗旨,打造科学可以很酷,科学可以很好玩,科学可以很温暖的全新节目理念[1]

 

2  科普节目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际上“科学节目娱乐热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的科教节目加入其中。如今虽然面着新媒体的冲击,但传统媒体播出的科教节目还是具有一定用户黏性。由于现阶段已有的科教节目水平良莠不齐,首先说明了科教节目的市场体制不够成熟,相关部门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没有标准化节目制作流程;其次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过于单一,虽然现在有很多传统媒体平台在积极融合新媒体进行创新发展,但大部分节目仍缺乏创新创意点,不够有新意;最后已有的科教节目制作程序繁琐由于复杂的节目设置,一期节目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员工,这就导致节目制作效率低下。现有的科教类节目想要融合发展,就需要正视自身问题,不断进行节目优化。

现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每天都在面临着新的挑战。虽然传统媒体在节目上不断做出迭代优化,但相比之下,在现今生活节奏快的时代,人们更愿意选择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更多内容的新媒体。首先是因为新媒体不受时间地区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信息;第二是因为新媒体输出内容形式较为直接,而传统媒体输出内容形式较为复杂;最后受众本身科学素养较为薄弱,大多数人并不会选择主动观看了解科普类电视节目,所以传统媒体在进行科普宣传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虽然科普节目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传统媒体在科普类节目上还是进行了优化,近年来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审美等层面进行了多重转型,重塑了科普类节目的发展格局。科普类节目在制作理念、创作实践方面的转向是不断适应新传播环境下受众需求变化的表现,这体现了传统媒体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由被动灌输转换为主动汲取。

3  新闻大求真节目在媒体企业的科学教育中所做的突破与创新

传统媒体的科普节目想要长久存活下去不仅需要改变自身节目结构,还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湖南卫视播出的《新闻大求真》为例,2014的节目形式为主持人引入开场话题,记者进行实操并进行科普。2017年,由于受众需求的变化,节目组将常规的主持人开场转换为情景式演绎开场,这样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科普性,同时也提高了用户黏性。2022年融媒体时代来临,传统媒体尝试从更多角度进行科普宣传。节目形式再次升级,情境演绎转换为热点新闻引入话题,取消了常规的演播室主持模式,并采访专家,以这方式提升了节目的专业度,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耐看性。

3.1  打破传统节目形式,不断进行更新迭代

如何让青少年在观看电视节目中学习科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该档节目在选题上选取了更贴近生活的热点新闻,结合生活将其中蕴含较为复杂的科普知识更简单直观地传输给观众。如在20230705播出的《什么是“食脑虫”》就是在236月发生的真实案例,贵州的苗女士曾带孩子去海边游玩,随后孩子高烧不断,确认感染食脑虫。新闻迅速在互联网上发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家长提出疑问以后还能带孩子去海边玩吗?”“海边都会存在食脑虫吗?节目组围绕食脑虫进行了详细的答疑解惑,除了介绍了食脑虫如何侵蚀人类大脑之外,还邀请专家为观众通俗地解释了食脑虫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感染食脑虫等问题。其次在节目编排上设置了不同的环节并进行融合,增加了节目的耐看性以及专业度。该期节目除了常规的主持人讲解之外,还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围绕感染食脑虫后的病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节目的最后也为大家科普了如何避免感染食脑虫,如游泳时带好鼻夹、避免游野泳等让青少年及家长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新闻大求真》节目组在节目编排上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首先在节目的选题上更贴近热点新闻,接近生活,从我们身边出发为大家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普教育。通过选取大众身边的常见新闻进行科普教育,引起大众的好奇心,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将被动地传输科普知识转换为让受众更加主动地了解相关科普知识。其次是在阐述科学知识或科学原理时,通过制作动画将复杂的科学原理更直观地展现给大众,对比之前主持人干涩地阐述科学原理,动画的形式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和理解。最后是采访相关领域专家,全面进行科普宣传。相比以往的节目构成,增加了专家采访,不仅增加了节目的权威性,同时也为大众正确进行科普,避免一些谣言传播的可能性。

《新闻大求真》节目创办十年来,累计播出2000多期,观众规模达 8 亿人次。《新闻大求真》节目组通过收视率对受众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该时段的 00 后人群初高中生占比 42%,学龄前观众占比 28%,两者之和占七成,年龄大致为 4-16 岁。这一数据更好地说明了该节目在青少年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时该节目的成功也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大力提倡科学教育要从少儿抓起,引少儿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科教宣传。

3.2  下乡宣传科学教育,逐步扩大科普效力

教育不光要有主动传输也要有正向反馈,结合媒体资源进行科普教育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即使处于偏远地区也可以完成相应的科普教学。比如湖南卫视将《新闻大求真》节目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科学下乡记》板块。节目组将科学教育带到地处偏远的乡村,给想下的孩子开展科学教育。十年来,“科学下乡记”去往除台湾之外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偏远小学,行程超过 60 万公里,绕地球 15 圈。2013 年湖南卫视接到贵州省罗甸县皮桶小学的邀请,给山里的孩子们讲解大气压原理。即使天气寒冷也抵挡不住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睛以及盼望走出大山的内心更是激发着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8年后,当时一起和节目组做实验的李双月、杨胜华、陈江龙三位同学已经走出大山,分别考上了大连艺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20211 月,节目组邀请了这三位同学和他们一起再次回到皮桶小学,给孩子们上科学课,为在皮桶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了新的希望。节目组通过这样的形式带动乡村科学教育,也激励了更多还在山区生活的孩子,了解科学教育,走出大山。

节目组一次次下乡与山区孩子们深度接触,开展科学教育,也得到了很多村政府、市政府的支持。调研发现节目开展下乡公益科普活动不仅宣传了科学教育,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生活在深山的留守儿童开始接触科学,了解科学,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他们当中甚至有一部分从此立志成大后想要为国家科学技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5月起教育部等十八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小学逐渐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开展科学教育,联合专业场馆、专业机构开展研学活动,承办相关赛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学校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家长表示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加强孩子的科学素养,对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网络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可以发掘孩子新的兴趣爱好,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转移到科学教育上来。

4  媒体企业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教育的新思考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浪潮,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2023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基于现有的成熟的科教节目,媒体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科学资源,摆脱已有的传统的节目形式进行科学教育成了新的难题。媒体企业要牢牢抓住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公信力与商家、机构、学校或场馆进行深度合作,开展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媒体企业应聚焦如何利用企业生产线扩大科普宣传,更好地进行科学教育。

4.1  调整节目架构,线下联合企业生产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多重冲击及时调整节目编排与策划增加粉丝黏性,扩大节目影响。首先节目组可在原有的节目编排下,多与商家企业合作,共同承办相应赛事,并利用自身生产线制作“科普包”。商家企业可以在科普包里放置一些科普小卡片等,并在赛事后、公益日进行发放。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又联合了各大商家企业向公众宣传科普教育。其次商家企业可以联合媒体、科协机构共同承办研学一日游体验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制作生产科普包,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参与感,又加强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其次媒体企业可以利用自己手上的科技资源多和专业机构合作,加强节目的专业性。比如前期可以和中科院合作,承办相关主题赛事活动并设置不同的奖励机制。比如获得优胜的学生可以与相关专业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从少儿时期引导孩子多多关注前沿科技,提升孩子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后期可以举办不同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并与专业机构达成战略性合作,邀请孩子们去到感兴趣的场所。如航天所、海洋所等进行特定路线参观,并邀请孩子们感兴趣领域的专家,参加专家的部分科研活动等。

4.2  结合网络发展,线上推广科学教育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据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6.73个百分点,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速度虽然较快,但与西方科技强国普遍高于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大科普”新格局,以高水平科普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当今形势下,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短视频进行科普宣传推广的好处众多,如:首先是传播快,可以依托互联网迅速发酵。其次是短视频影响效力较为广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最后就是高效运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科普推广宣传。传统媒体更要通过融媒体扩大自己的科普力度和宣传力度。目前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进行推广。

一是成立相应的新媒体账号,以短视频节目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推广,主要受众为青少年及成年人。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相应道具,在场馆内进行科普讲解、科普表演等,通过后期剪辑制作、添加字幕、动画演示等制作成节目。这样可以将一些较为复杂的科学原理更加直观地展示给观众。二是可以打造科技馆的品牌,制作相应的科普动画,主要面向于少儿。由于年龄段不同,可以选取更容易引起少儿兴趣的动画片将实验内容演示出来。方便小孩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做好儿童科普板块。三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定时开展“云公益科普课堂”活动。依托科技馆的自身资源,借助场馆的特定场地,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云公益科普课堂”。通过互联网快播传播将自身优势最大化体现出来。四是加强场馆虚拟化建设,利用VR技术,通过新媒体平台“云游览”科技馆。

开展高校科学教育是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石,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也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省份的科技人才建设。

如果说科学事业是一座“金字塔”,那么科学教育就是塔基。只有塔基足够坚实,才能承载雄浑的塔身、托举起高高的塔尖。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出“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探索未知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明确要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利用企业资源开展科普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多途径宣传科学教育。依托媒体资源,各大企业助力,开展不同主题赛事活动、研学活动,从我们身边出发多种渠道普及科学知识;其次还可以联合专业机构从多种维度进行科学教育。最后通过多途径、多维度最终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实现全民科普。

 

[1]一文解析科学类节目的发展沿革,科学类节目玩法原来这么多 [Z]. 搜狐网

[2]戴飞. 中国青少年科普节目的创新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为例 [J]. 中国广播影视, 2023, (07): 70-2.

[3]唐禹.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2023, 25(11): 70-2.

[4]段淼. 新媒体环境下科普场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科学教育路径 [J]. 百科知识, 2020, (24): 23-4.

作者简介:

孙丹桐青岛科技馆展教辅导员,研究生,文学硕士电话:18686444021E-mail1530051159@qq.com

崔浩,青岛科技馆展教辅导员,本科,传媒学士;E-mailcuihao111_lov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