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有提到,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改进教育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充分发挥企业科技资源实现产教融合,对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科学教育为立足点,分析了学校科学教育与企业开展科学教育的特点,同时以“厦门金龙客车工业研学”课程为例,对企业利用生产线开展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最后就对如何推进企业产教融合、助力科学教育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企业 科学教育 产教融合 研学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一项重点工程——科技资源科普化,目的是要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一方面,生产线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技术研发、内容及产品来做科普,在科普中追求创新,拓宽受众市场。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线中的科技资源,其科技设施可以作为科普教育功能呈现的平台、教具,对提升科学教育能力以及推进科学教育研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校、企科学教育概况
1.1 学校科学教育特点
1.1.1 基础教育。以“本”为主,基本主要依托课本,单纯的理论讲解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有待进一步提升重要问题。
1.1.2 教学多样。立足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衍生出以灵活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补充,学校的教学多样性、教学环境的改变与拓展也逐渐提高了科学教育能力。
1.1.3 教育特色。学校的科学教育注重教育过程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比起传统的强调知识的灌输,科学教育的特色更大程度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综合性跨学科也是科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能够有效融合,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
1.2 企业科学教育特点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开展科学教育,笔者更多倾向于生产线企业开展的科学教育,利用企业生产线开展科学教育正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直接呈现,具有以下几个教育特征。
1.2.1 实景教育形式。企业生产线是企业开展科学教育进行实景教育的直观体现,具有生产线的企业面向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制造生产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整个制造生产线中处于哪个位置,明确所学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企业生产线里、在企业中学生可以快速、高效地融入生产过程中,这样的实景教育是无可替代的。
1.2.2 科技资源转化。企业生产线中,其科技生产线上的资源正是最直接的科普设施,已经有不少企业能够转化衍生为科普展品,助力科学教育构建。
2 企业产教融合研学活动的实践——以厦门金龙客车工业研学为例
2.1 项目概况
笔者根据学生参与厦门金龙客车工业研学体验以及相关材料获悉,厦门金龙客车工业研学源于2020年为挑战疫情的冲击而开创的工业研学项目,工业研学游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新兴领域,项目虽然不大,但其意义重大,是厦门金龙客车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寻求业务模式上的转变和突破,在危机中求存思变,迎难而上的一次业务模式上的全新尝试。
2.2 项目服务对象及行程
2.2.1 服务对象。参加工业研学游项目的,不仅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有全国各地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等。但大部分主要客群还是以中小学学生为主,学生参与到工业研学中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金龙客车的发展历程,了解金龙客车作为民族工业企业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2.2 研学行程。其中各行程根据研学时间、主题安排有不同侧重及调整。
第一站,参观金龙客车品牌文化展厅,学习了解比如中国第一辆客车什么时候诞生,深入了解了中国客车发展史、客车工艺流程。
第二站,安全体验馆。在安全体验馆,采用数字多媒体、模拟仿真等高科技技术,通过展板展示、实景模拟、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融合声、像、光、电等效果,展示消防、交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
第三站,轻客车间。这是每个研学团必去的地方。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可以看到生产一线是如何作业的,解开汽车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一疑惑。
第四站,无人驾驶试乘体验,在工程师的带领下,体验无人驾驶,学习现代科技,培养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五站,智慧展厅。包括智能网联客车、数字工厂的云上体验等。
第六站,客车模型搭建,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3 合作形式
2.3.1 研学机构主导。比如建发国旅集团在2022年开展的“大国智造·无人驾驶”金龙客车工业研学一日营,孩子们与自动驾驶工程师面对面交流,收获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参观轻客生产线,探索工业科技走进生产一线,感受劳动之光。
2.3.2 学校组织推广。由学校自发组织,通过自主课程设计,以探索科技为主题开展研学旅程,让孩子们深度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激发他们的知识探索欲,感受时代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工业研学之行通过走访金龙客车智能科技产业,可以进一步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及技艺,探究智能科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及重要程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价值观。
2.3.3 企事业单位合作。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通过深入金龙汽车的工业企业,初步了解工业生产模式,课程内容涵盖智慧交通发展历程变迁、汽车生产流程与数字化在工厂的应用、工业生产安全管理体验等,在交流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工业企业员工的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热情以及工作责任感。
3 生产线企业开展科学教育存在问题
3.1 教育能力专业性有待提升
生产线企业开展科学教育中的讲师、人员,主要有工程师、研究人员或者企业管理人员,部分涉及企业职工,职工作为科普讲解员的身份来开展教育工作,呈现两级分化问题。
3.1.1 专业能力科普化方面。企业生产线中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的专研能力、专业性能力强,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线专业知识,但其对如何转化来开展科普工作却未能有效做好衔接,科研、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3.1.2 科普人员教育能力方面。主要涉及在企业展馆或生产线方面的讲解辅导人员,需要体现科普辅导的专业能力,而很多时候的企业生产线科普辅导、讲解工作者都是企业职工,没有教育学背景、没有科普经验,对于开展科普工作、科普讲解方面基本是从零开始进行的学习积累。
3.2 推广能力开拓性有待提高
3.2.1 职责问题。毕竟开展科学教育的科普职能不是生产线企业的第一职责,在生产力盈余的基础上,特别是如前案例所述,这是在疫情影响下才进行延伸的一种新业态,故其影响力以及推广带有一定的时间性。生产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确保企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职责问题导致企业在不同阶段对开展科学教育的推广意向带有一定的业务倾斜,重生产弱科普。
3.2.2 机会导向。因开展此块业务除了需保有生产能力、师资能力外,业务拓展能力明显不足,甚至需要构建教育性业务部门,这可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员配置以及资金的辅助,故生产线企业对外协作的依赖性较强,以借助第三方推广与引流为主,自身的开拓推广能力明显不足,依靠第三方的业务机会导向大。
3.3 服务能力满意度有待加强
原本的生产线服务于生产,使用于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工人这些生产者,以企业化管理形式呈现。而其开展教育,则需考虑更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教育服务是否符合教育意义、讲解导师是否具备教育水平、生产线设备设施是否满足青少年幼儿参与体验、服务配套教学场地、公众需求等等方面,也为生产线企业开展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科普服务水平、完善场地服务体验都是服务能力满意度需要考虑的范围。
4 企业产教融合下科学教育的反思与提升
4.1 加强协作
4.1.1 拓展政企合作。美国主流的科教企业(如IBM和PASCO)在支持科学教育这项工作上,更多采用的是与政府、学术组织及其他相关团体合作的模式,集中表现为以“产学研”为主的多渠道合作。如企业、政府、科学教育专家共同提出项目计划,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社会公众参与计划实施,最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水平,增强了公民科学素养,增加了企业利润并提升了企业文化建设。[1]
4.1.2 加强馆企联动。科普场馆在开展研学及科学教育中,一方面在展陈教育方面能够通过展品和设计感的空间,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场馆在非正式教育环境下,学生有更好的主观能动性,探索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和满足学生好奇心。科普场馆如科技馆在教育活动开发的基本目标和思路上,构建“实物体验”+“实践探究”+“多样化学习”,吻合了学校与学生的需求,也体现了当代的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符合科技馆与科学教育的大趋势。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线的科学教育功能,可以探寻“馆、企、校”三维合作形式,馆校结合带动馆企联动协作,带动企业生产线科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共同促进实科学教育的发展。
4.2 能力提升
4.2.1 科普人才提升。谈到科研资源科普化、科技资源科普化,一方面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人员的科普工作者支持,引入科学家、研究学者,这些人员的加入有效增强了科普教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需要具有教育型人才的推进支撑,通过构建科普辅导专业人才,再与专家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生产线企业的科普效能。因此,科普人才的培养是在政策支持下开展企业产教融合科学教育的第一要务。
4.2.2 科普设施专项化。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展品。[2]这是生产线企业做科普的直接形式,也给企业科普提供了广大的科普空间。一方面对企业自身,可以将生产线资源独立专项设立科普项目,避免受生产影响无法推进科普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将生产线的科技资源转为为科普展品能够进一步带动科普教育产品输出,其拓展的平台不仅仅是项目展示和开展,甚至于将其打造为企业的产品进行输出,扩大科普影响力,在主题展厅、在科普展厅、在同行业间,都能够体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能力提升的一大呈现。
4.3 模式创新
4.3.1 拓展科学教育形式。这是前文提到的加强协作上的馆企联动,发挥科普场馆如科技馆的科学教育功能形式,充分挖掘科技馆科学教育潜能,拓展科技馆科学教育开展形式,更好发挥科技馆在引导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3]科技馆的展厅可以设立生产线企业展示区、科技馆的科学教育课程研发能够依托企业科技资源进行馆校课程的融合,这是开展科学教育、进行研学活动的价值体现。
4.3.2 科普工作多元化支撑。不仅是在政府、企业、还是在场馆、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中,把生产线企业作为科普工作平台,调动社会资源与力量,变企业被动做科普为通过营造全社会氛围与力量主动推动企业科普的运营发展模式。
5 结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科普产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生产线企业,同时也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相信除了在政府引导与政策的支持外,科技企业只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投身科普,加强与各类科普机构的融合,塑造良好产教融合生态,才能发挥科普对科技资源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实现科创与科普“两翼齐飞”。
参 考 文 献
[1]申 盼.私营企业支持科学教育的模式探讨——美国PASCO公司的经验与启示[N].2021年8月,第34卷第8期.
[2]范晓. 科技资源科普化实践与思考[J]. 学会,2021年9月第9期:55-58.
[3]郑永和,彭禹.科技馆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2年第5期:10-17.
作者简介:
洪在银,厦门科技馆展览教育部高级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及科普志愿者文化。联系电话:15859239001。通讯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E-mail:6247009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