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结合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以“‘知中轴•爱北京’老城楼模型搭建活动”为例
发布时间: 2025-01-04
作者:于秀楠 高 婕 段可争
字体:
来源: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馆校结合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以“‘知中轴•爱北京’老城楼模型搭建活动”为例

于秀楠 高 婕 段可争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北京,100009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积淀和历史成就,蕴含着科学基因和求真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髓,以传统文化赋能科学教育,可以有效的拓展科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以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为代表的公办校外教育单位,积极主动作为,通过“馆校结合”的方式,以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为契机,借用多方力量,强化校内外教育结合,开发了“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科普活动,本文以其中一次“北京老城楼模型搭建活动”为案例,探讨此次科普活动设计的背景、理念、实施、评价和反思,以期为公办校外教育单位与学校合作开发科普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馆校结合 科学教育 传统文化 模型搭建


1背景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颁布,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康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大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强调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将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文化养分,以传统文化赋能科学教育,可以有效的拓展科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强调要“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3],要实施馆校合作行动,这为校内外一体化教育增添了新的动能。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以下简称“东城科技馆”)是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直属的教育事业单位,东城科技馆多年来致力于馆校结合教育探索,其“‘馆校社’协同推进校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育成果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度)。科技馆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将科普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项结合,以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为契机,基于馆校合作设计“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中轴线相关知识,在参与助力中轴线的申遗活动中,增强社会参与,培育“责任担当”素养。


2研究对象

一般来讲,馆校合作是指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单位与学校的合作通过馆校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校外教育的需求[4]本研究东城科技馆与周边四所小学合作开发“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科普活动为案例,揭示依托研学实践教育,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将校内与校外有效衔接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方式从而为校外教育单位和学校进一步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多措并举打造“馆校结合课堂”提供参照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北京中轴线从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至今已经十多年,现阶段,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到关键阶段,北京市各级单位围绕助力中轴线申遗组织了很多活动东城科技馆基于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理念,以“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为主题进行内容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开发了“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单元课程。本单元课程以“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建言献策”为任务,共设计了4次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书本看中轴——科学阅读课”,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中轴线有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个活动“团队合作搭中轴——模型搭建课”,通过建筑模型学习中轴线上的建筑科学知识和人文历史知识;设计第三个活动,“跟着模型探中轴——参观考察课”,学生前往中轴线近距离观察,测绘,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将前三次活动进行总结,设计第四个活动“创想实践助中轴——建言献策活动”,鼓励学生撰写科学建议、活动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为北京中轴线申遗贡献力量,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1.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大单元学习设计

本次课是以单元课程中的第二次活动“团队合作搭中轴——北京老城楼模型搭建”为案例,让学生感受北京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艺术、建筑科学,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3内容及实施过程

3.1理论依据

本次活动设计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理论,“项目式学习在国外称为‘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或‘PL’Project Learning),不仅在美、英、法、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普遍开设。”[5]根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的定义,PBL项目式学习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6]常规的教学中,PBL一般是指“基于课程标准,以小组合作方式对真实问题进行探究,以此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7]本次活动基于PBL的理念,围绕“动手做”搭建模型这一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具像认知,以建筑模型实物为媒介代入历史,设计任务单,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度探究,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获得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3.2设计思路

根据巴克教育研究院在《PBL项目化学习的黄金法则 —— 经过验证的严谨课堂教学方法》中提出的PBL项目的设计七大要素,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探究;真实性;学生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反思;评价和修改;公开成果展示”[8]本次活动基于此进行环节设计,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一真实的时事背景,提出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了小组分工与合作,借助模型的搭建与任务单的完成,进行了持续的探究,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享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在课后延伸活动中不断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成果分享交流,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项目设计核心要素

课程环节

具体内容

真实性

视频导入

北京中轴线申遗宣传片

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知传授

中轴线古建筑的科学知识、人文历史

持续探究

模型搭建

以学校为单位分组,每组搭建一座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模型

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项目探究

基于任务单的问题,对本组搭建的模型进行探究和讨论

反思

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体进行项目探究成果的展示

评价与修改

总结评价

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对本组探究成果进行修订

成果公众展示

课后延伸

以“北京市科学建议奖”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建言献策

3.3教育目标

基于本次活动的设计思路,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新课程标准,将活动的教学目标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知道位于北京中轴线的老城楼的位置、规制,能讲述这些城楼的建筑特点和人文历史。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老城楼模型理解微观结构,掌握模型搭建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建筑科学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借助视频教学,完成老城楼模型搭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学生感受北京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认识到保护古建筑遗产的重要性,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3.4主要内容

3.4.1学情分析

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是来自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和平里第四小学、和平里第九小学、安外三条小学等四所小学的20名五年级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本校科技社团的学生,从以下四个层面对学生做了详细的学情分析。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方面分析:四所学校均位于中轴线附近,学生已经在学校听了多场“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的专家讲座,对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及人文历史知识有了一定认识。

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方面分析:本次活动的学生以小学高年级为主,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具备了使用互联网能力,能够通过网络检索、收集、处理信息。

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方面分析:学本次活动的学生均为东城区学生,生活在北京中轴线周边,对老北京城楼都有直观的认知。

从学生的情感分析和身心特征方面分析:小学高年级学员对动手操作、参观实践和参与真实的社会事件有较浓厚的兴趣。

3.4.2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进行成果汇报。

难点:学生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通过对老城楼建筑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掌握老城楼模型的基本结构,完成模型搭建。

3.4.3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要搭建的老城楼建筑模型套材(永定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预先将已经搭建完成的内九城其他老城楼模型放在教学功能区上展示。教学功能区桌椅分布为长方形,如下图所示。教师提前录制搭建教学视频,准备PPT课件、IPAD设备,印制学习任务单,拓展资料等。


2. “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北京老城楼模型搭建课教学功能区布置图

3.4.3活动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视频导入


展示: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城中轴线申遗资料短片,引导学生对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初步认识。

观看,记录,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完成学习单第一部分的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


讲述:通过PPT展示中轴线上的15处文化遗产,重点介绍老城楼讲述历史知识建筑科学。

学习老城楼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并记录北京城门楼的结构特征结合实际生活回忆城楼的现状。完成学习单第二部分内容。

明确新授知识点,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目标预设。

3.模型搭建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在过程中循环播放搭建微视频,教师现场指导、纠正完善、鼓励引导、协助搭建。

通过教师讲解和视频观看,了解模型的结构和搭建的方法,以学校为单位,5人为一组,共分成4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研究员、工程师、发言人等,形成小组分工,同伴合作,各自完成不同的老北京城楼的模型。

搭建过程:第一步,每一类字母是一个城楼的部分,各部分按照编号组装后再整体组合。第二步,按字母寻找相应构件进行分类,以 A1 A1B2 B2 这样的形式来进行拼插。 第三步,根据城门结构,按城台、城墙、城楼三个部分顺序搭建再进行组合。第四步,将各部分整合成完整城楼模型。 第五步,搭建说明台(G 部分)

搭建全部完成后,拿到讲台进行模型合拢。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达成探究实践目标预设。


4.项目探究


记录:给每组发放拓展资料与一台IPAD,提醒学生完成任务单,记录每小组完成全部任务的时间。

在搭建的过程中,安排一名成员(研究员),通过IPAD检索信息,了解本组所搭建的城楼的知识,完成任务单相应部分的填写。

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达成探究实践目标预设。

5.成果展示


点评:鼓励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从作品完成时间,团队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点评,完成教师评价。

完成模型合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交流,介绍本组搭建城楼的历史知识;反思搭建过程中的尝试与纠错过程,完成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

6.总结评价


总结:总结活动,并展示两项学生助力中轴线申遗作品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学生参与“助力中轴线申遗”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充分认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结合资料思考参与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可能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对参与探究性学习兴趣

7.课后延申

引导: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评选优秀作品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比赛,为学生成果寻找展示出口。

课后,与家人分享“知中轴 爱北京”研学成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活动建言献策,在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达成责任担当的目标预设,同时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为本单元课程的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4实施效果与评价反思

4.1教学评价

本次活动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整个活动中由始及终,评价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有自评、互评、师评,有意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能得全面的呈现。

教师评价:课前,根据学情分析,确定课程目标、授课方式与重难点,进行诊断性评价;课中,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即时点评,进行过程性评价;课后,为学生成果寻找展示出口,进行成果评价。

学生自评: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结合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对自我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并进行生生互评。

家长评价:通过与孩子探讨课后作业,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完成家长评价。

4.2效果检测

学习效果方面:从发言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有深入的了解,课题上积极举手发言,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口头表扬评价;从合作学习情况来看,在规定时间内,四个小组中有三个小组完成了模型的搭建,在遇到困难时,组内会积极讨论,相互帮助。

教学效果方面:学生课堂参与度比较高,基于任务分工,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起来,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在互动中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4.3创新点

4.3.1基于“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一真实的社会事件开发设计活动,让学生获得社会参与感。

我们必须让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是在哪个(教育) 阶梯上,接触与他们生存有关的真实问题,这样一来,他们才会发现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7]东城区的学生很多居住在中轴线辐射范围内,通过媒体、宣传栏等途径,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知中轴 爱北京”中轴线研学单元课程可以对北京中轴线有更详细、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中轴线申遗的价值与意义,获得社会参与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4.3.2基于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

根据2022年新课标要求,跨学科学习将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次活动以北京老城楼模型为载体,以“动手做”搭建模型为手段启迪兴趣,以实物造型为媒介代入历史,将建筑科学、人文历史等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4.3.3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理念,让学生产生自我驱动力。

本次活动在最开始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任务的设定,进行了组内分工与合作,借助任务单,学生对项目进程和需达到的目标认知清晰,在自我驱动力之后任务顺利完成,并进行成果展示,在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后延伸活动中,不断反思。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5结语

论文描述了东城科技馆与学校协同,基于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设计的“知中轴•爱北京”中轴线研学之北京老城楼模型搭建活动,但是由于项目实施范围的局限,论文研究的资料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9]202111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10]提出了教育应成为“全球公共利益”理念,倡导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教师、青年与儿童、家长与社区等教育的相关利益方共建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教育未来。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推进科技馆与学校、与社会资源单位深度合作,促进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符合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为代表的公办校外教育单位,应该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学校课程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开展广泛合作,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科学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17-08-22)[2017-09-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eqid=b85a8798000135f7000000026427e6c1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2017-01-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 (2021-06-25)[2022-05-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4]金荣莹.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J].科普研究,2021,16(3):91-98.

[5]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65-172.

[6]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

[8John Larmer / John Mergendoller / Suzie Boss.Setting the standard for project based learning[M].1nd,Chicago:ASCD,2015.

[9]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10]UNESCO.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EB/OL] https://en.unesco.org/futuresofeducation/


作者简介:

于秀楠,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科普教育;E-mailyuxiunan123@126.com

高婕,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教师

段可争,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

1联系电话:15201126479

2

3

Shape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