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智慧
6
编辑/李
苹
2017.10.20
科
普
时
报
2017
年初,教育部发布
《义务教育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新课标不仅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
学提出新要求,同时也对课外科学教育提出新
希望。校外各类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等科普场
馆,是学校科学课堂的延展,是提升广大青少
年科学素质不可或缺的场所。馆校结合科学教
育论坛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教育和科普场馆的
有机结合,助力科学教育强势发展。
第
9
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共收到稿件
104
篇,最终有
42
篇稿件入选论坛交流。本届
论坛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聚焦搭建研究平
台,促进对话交流和促成实际合作。论坛旨在
通过稿件征集促进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和科
学课程在科普场馆延展的研究发展;通过论坛
期间专家与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对话,促进学
校与科普设施提供机构之间的交流;通过论坛
搭建的平台,促进校校合作、馆校合作、馆馆
合作。论坛共有来自学校和科普场馆等
76
名研
究者与实践者参与讨论。
本届论坛采用专家引领发言与围绕主题讨
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院长林长春教授做了题为
《基于馆校结合的科
技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
的大会报告、上
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顾洁燕处长做了题为
《
观
众学习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
的大会报告、
北京市
101
中学校长助理、特级教师平亚茹老师
做了题为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的大会
报告。每个主题都有
20
位左右的专家学者参与
长约
1
小时的讨论,众多与会者围绕相关主题分
享了馆校结合实际需求、科普场馆功能拓展与
学校科学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
和问题困惑。讨论气氛热烈,成果丰富。
本届论坛通过众多专家和与会者多角度全
方位的探讨,在打通学校与科技场馆两大科学
教育阵地领域获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并将会在
与会者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产生持续的影响。
距离
2049
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
30
多
年,今天的青少年,明日的公民,这一代青少
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更是
30
年后国家
建设的中坚力量。馆校结合是促进青少年科学
素质提升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
是培养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路径之一。馆校结
合科学教育论坛未来将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
提升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交流平台建设方面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
2020
年)》
颁布实施十一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
效。2020年后,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
过10%,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
家行列。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
系,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百年梦想的实
现,需要尽快研究相关战略和工作。
全民科学素质中长期战略研究工作有三个目
标,分别是近期目标,深入、系统研究《科学素质
纲要》
实施十一年来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机
制、体制、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深入分析主要国
家和国际组织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举措;中
期目标,通过对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基本问题的
研究,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提
供研究支撑;和长期目标,研究确定
2021—2030
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目标、体系构建
运行机制、重点任务等,为
2021—2030
年全民科
学素质建设提供研究支撑。
该项研究工作分为部署阶段、预研究阶段、目
标和需求研究阶段、任务和政策研究阶段和总结发
布共五个阶段,预计2020年底结束。
该项研究工作在2016年和2017年均部署了多
项研究任务。目前,主要研究思考和部分研究结论
有基本形成全民科学素质战略规划文件架构;初步
拟定规划时间段为2021到2030年;完成对2020年
的中国和2030年中国的形势预判工作;对于新的战
略规划的组织机制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战略思考;提
出了
2030
年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的目标为超过
30%。
本次战略规划研究的目标是面向未来的,主要
目的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
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任
务安排要遵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拓展、提
升的理念。战略规划的研究和撰写要持有引领世界
潮流和开创科学素质建设新纪元的决心,做人民
的、国家的、世界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战略。
为了加强科普能力评估,推进国家科普
能力建设,完善国家科普政策,形成科普事
业发展可持续机制,会议设置了“科普能力
与科普政策研究”分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对
我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和发展趋
势从政策建议角度开展全方位探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汤书昆教授和中国科
普研究所郑念研究员共同主持了分论坛,北
京大学周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增一教
授、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杜鹏研究
员、中国科技大学周荣庭教授受邀出席并对
论坛发言进行点评。参会发言的专家学者分
别来自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中科院科技战
略咨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中国科技馆等科
技场馆,以及部分地方科协和企业。
各位专家学者以评估研究为总体视角,
以我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决策建议为
核心命题,开展了基于不同主题、不同层
次、不同方法的分析与研究。国家科普能力
是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
合实力,是我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施创
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构成国家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论
坛围绕社会化媒体科普能力、科研机构科普
成效、科普人才发展、区域科普能力差异、
地方和高校科学文化建设、科技场馆科普能
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科普策略,以及不同
途径和方式下科学传播的模式与效果等主题
展开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介绍各自在科普
领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充满了思想火
花的碰撞和学术观点的启迪。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增一教授以“科普中
国”为例阐述了社会化媒体科普能力的评估
问题。他指出,“科普中国”是科普信息化
的重要社会平台,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关键
在于科普内容。“科普中国”应进一步扩大
受众范围、加强面对不同受众的传播策略,
提高其科学传播能力,塑造品牌形象、提高
知名度和影响力。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
院张思光副研究员基于软系统理论的
3E
评
估框架,探索性搭建了我国科研机构科普成
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开展了评
估试点。湖南科技大学王明副主任以高校教
师和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对其科普需求、
行为习惯和开展科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
了文化层面的反思。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黄东流博士基于超效率
DEA
模型对我国
不同地域的科普投入产出效率做出了有别于
常识性理解的阐释。科普所张晓磊博士以浙
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和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田
野调查为例,分析了当地科学文化与宗教信
仰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科学文化的构建应
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侯蓉
英博士通过介绍响应-建构式评估分析了科
普能力评估与科普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出以
利益相关者的主张、诉求和争议为出发点的
响应式评估是当前科普政策制定的思维导向
之一。中科大刘璐博士对日化用品商业广告
中科技类信息的传播效果开展了实证研究,
探讨了商业化手段开展科普的可行性。
与会专家指出,自2007年国家科普能力概
念首次正式提出以来,历经十年的实践洗礼和
理论探索,科普能力相关研究已经逐步落地并
扎实开展。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的主题呈现
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了科普研究跨学科的特
点和科普实践分众化、精准化发展的趋势;从
研究方法而言,论坛发言融合了案例研究、数
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多种方法,研究视角和理
论支撑也不限于常规的社会学领域,而是大胆
向其他理论体系进行借鉴。建立在实证分析基
础上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值得进
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最后,郑念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
科学普及是手段,能力评估是驱动,科普政
策是支撑,提升素质是目的。此次交流对推
动国家科普能力相关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学术互动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希望国家科普能力研究今后能从更
高的角度出发,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从国
际视野出发,为快速提升我国国家科普能
力,讲好中国科普故事,满足新常态下社会
科普需求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第二分论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及监测
评估”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和
科学素质研究室联合主办。科学媒介研究室
致力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媒介的科普效果
和功能研究,近年来聚焦科普核心工作
—
—
科普信息化开展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案例的研
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性成果。科学素
质研究室多年来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这
项含金量很高的重点研究工作为未来占据世
界科学素质研究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而
两个研究室的核心业务工作的目标都是为了
有效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公众科学素质,在
研究技术路径和方法上可相互借鉴,因此完
美地产生了这个分论坛的交集。
分论坛的发言研讨和交流时间持续了三
个半小时。议程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
集中学术理论的研究探讨,下半场着重实践
经验交流。总共设置了
8
位重点发言人,各
发言人的讲解内容与论文原文相比更为丰富
和饱满,共有近
30
人参与讨论。来自全国
各地高校、研究院所和基层科协的理论研究
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共聚一堂,相互辉映,取
得了预期的交流效果。
总览分论坛发言交流的内容,关键词
有两个:一个是监测评估,另一个是落地
应用。监测评估贯穿了绝大部分发言人的
报告内容。可见,量化的科学评测成为现
阶段评价科普实践的显著趋势。科普所科
学素质研究室“构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指
数”的报告,基于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数据和其他权威公开数据,构建了公民科
学素质发展指数,实证了该指数对于具体
指导各地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的意义。山西
财经大学的朱波老师研究了“大数据背景
下的科普信息化监测评估体系”,在扎实调
研基础上把科普信息化的载体分为驱动型
和互动性,分别设置了有针对性的监测评
估指标体系,对实践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浙江省数字科普研究所的李建明等人创新
性地开展了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平台监测
评估的相关研究,在资源平台搭建、公众
科普行为数据采集等方面结合现代信息技
术展开了有益的探索。杭州市科协余勇平
部长交流了以责任评估为抓手激发社会科
普活力的探索与实践,第三方评估结果向
社会公布;他的工作体验是社会公告比一
般处罚更有督促社会组织参与科普的作用。
另一个关键词是落地应用,主要是针对
科普信息化建设内容和科普中国品牌资源而
言。华东理工大学黄时进教授介绍了网络化
科学的概况,结合引力波的案例说明了群体
协作对科学传播实践的影响,其经验可以借
鉴到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中。基于调研和基
础研究,科普研究所胡俊平等人提出了
2
个
阵地和
3
类载体的科普中国落地应用模式,
并融入到了科普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单元
设置中。江苏南通市崇川县朱康权主席在区
域内建立科普信息员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普
工作者队伍的工作热情,在科普资源的落地
应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科普研究所的王艳
丽博士对新媒体时代“实验式”科普节目
“好奇实验室”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分析,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不足,都为科普内容契
合公众需求的策略提供了启迪。
经过讨论,与会人员取得了三个共识。
第一个共识是,公众的科普需求应该成为科
普供给侧重点考量的内容,是科普实践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测评内容要综合考虑过程和
结果,建立多元化的科学测评体系。第二个
共识是,当前科普的监测评估需要从理论研
究阶段逐渐过渡到实际度量阶段,研究人员
与实践人员要密切合作,一方面使研究成果
能尽快得到实践应用,另一方面实践应用中
得到的经验启示能及时反馈到学术研究中,
即在监测评估中实现上下联动。第三个共识
是落地应用的关键点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无论是激励机制的实施还是责任评估的落实
都要以政策文件为依据,良好的政策环境对
工作落实起到关键作用。
新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入快速
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四点加快
创新研究步伐,引领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一、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库。引
进吸收国际科学素质测评方法,以
《全民科学
素质纲要》
为指导,依据
《公民科学素质学习
大纲》
设计适合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
目、构建公民科学素质题库。
二、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与科学素质学
习相结合的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模式。不断延伸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评过工作,通过调查测
评、诊断和分析,精准推送学习内容,实现测
评与公民科学素质学习的结合,为公民学习科
学,提升素质提供有效途径。
三、创新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方法,试验公
民科学素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充
分利用传统入户调查与网络调查的优点服务于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提高调查效率,降低
调查数据获取成本。
四、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综合评价,构建公民科
学素质决策分析平台。从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科学
素质建设能力、社会综合发展三方面入手开展公民
科学素质综合评价,构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指数,
丰富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评价指标,客观地评价公民
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从而便于分析区域公民科学素质
建设工作的优势和短板,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
10
月
14-15
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广东省科协共同举
办,以“激发科普需求
提升科学素质”为主题的“第
24
届全国
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
9
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在珠海举行。
科普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管理人员云集广东珠海,
共同研讨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工作思路、
具体举措。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致辞中
指出,新的时代对科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科普工作必须要
有国际视野、国际境界和国际胸怀,要把握互联网时代传播规
律,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要充分发挥科普的科技、教育、经济
等功能,使科普工作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
用。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从
2009
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
了八届,以理论和实证研究引领科技场馆科学教育实践、为提升
青少年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讨会目的是以人民为中
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目标是树立科普全球
观,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进一步把科普
做大做强,更高效地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为深入实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
2020
年)》,大力促进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搭建高层次理论和实践交流平台,大会还专门设置了馆校结合科
学教育论坛,以及科普能力与科普政策研究、“科普中国”落地
应用及监测评估和科普期刊出版与学科科普创作三个分论坛。
今将研讨会和论坛部分报告与发言摘要刊登,供读者朋友参阅。
树立科普全球观
树立科普全球观
把科普做大做强
把科普做大做强
强化国家科普能力
发出中国科普声音
□
尹
霖
繁
荣
科
普
创
作
共
促
期
刊
发
展
□
李
红
林
构
建
公
众
需
求
为
导
向
的
科
普
实
践
和
测
评
体
系
□
胡俊平
抢占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制高点
□
张
超
全民科学素质中长期战略研究概述
□
高宏斌
馆校结合:让科学教育强起来
□
李秀菊
科普创作与科普期刊出版作为科普事业的源头活
水、饮水之渠,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繁荣科
普创作,办好科普期刊,发展科普出版,是科学传播
与普及研究及实践者们需要关注的核心话题。第二十
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专门设立
《科普期刊出版与
学科科普创作》
分论坛,并以上下半场的形式围绕
“科普期刊出版”以及“学科科普创作”两个主题进
行了专题探讨和集中讨论。
上半场,论坛邀请了
《科学
24
小时》
杂志社社长
季良纲、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科
普研究》
编辑部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编审谢小军
分别作了题为
《依托科普期刊,促进科普创作》、《科
普出版:从引进走向原创》、《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
的主题报告,并请
《科幻世界》
副主编姚海军做主要
评论嘉宾。下半场,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
院刘兵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熊卫民教授、张志辉教授分别作了题为
《物理学领域
的科学普及与科普创作》、《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普及
与科普创作》、《核科学技术领域科普作品历史研究》
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定成教授作为主要评
论嘉宾。此外,论坛要邀请参会优秀论文代表进行了
发言讨论。
在上半场的探讨中,参会嘉宾一致认为,科普事
业迎来了好的时代,科学普及被放在了与科技创新同
等重要的地位,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高涨,而
信息化时代也为快速有效地开展科普提供了契机。同
时,传统的科普期刊发展和科学出版也面临多重挑
战,譬如如何应对新媒体形式的冲击、如何解决阅读
碎片化和富媒体化下的读者群萎缩、如何破解营销困
境,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与会嘉宾结合自身工作实
践提出了很好的策略思考,季良纲社长以
《科学
24
小
时》
杂志的经验为例,提出要精心策划主题、汇聚专
业创作;凝聚科普团队、拓展稿源空间;培养创作感
情、谋划期刊发展,以科普期刊发展为依托,促进科
普创作的繁荣发展。侯俊琳社长指出,要做好原创科
普,需要从传播知识到传播精神,让科学家从幕后走
向台前,做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科学传播,促进科
学家及编辑的联合创作,促进跨学科、多媒体的整合
传播,设立更多科普图书奖等。谢小军提出,科普期
刊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以读者为中心,转变编辑思路、加强全媒体出版和多元
化营销,实现创新、融合、跨界式的发展。姚海军副主编对上半场的讨论进行了
主要点评,他指出,在当前更新换代的时代,旧的科普模式、语言叙述方式都发
生了变化,新一代的原创科普作家也正在成长之中,我们可能面临的一个困境是
怎样培养优秀的科普原创作家,我们需要通过奖励、培育等各种方法来让年轻人
从这个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下半场,与会嘉宾围绕物理学领域、环境科学领域、核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普创
作,尤其是科普作品历史研究开展了深入探讨。刘兵教授以建国前后为大的时间
线,从读者对象、作者群体、销售量、发行量、关注点等视角分析梳理了物理学领
域各个阶段的科普作品情况,并选取了典型的物理学科普图书进行了分析。熊卫民
教授及其博士生姚琴对环境科普图书进行了分期研究,并探讨了环境科普图书内
容、体裁、出版形式及读者对象的发展变化。张志辉教授及博士后刘培结合中国核
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对中国核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普创作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将科普
作品按照内容分为五大类别。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也对论坛进行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