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致敬那些探究大自然的人
发布时间: 2025-01-04
作者:
字体:
来源:

kpsb65

 
5
书香
·
文史
 
编辑/陈启霞
2018.12.21
也许可以这样说,“科学好比
种子,人们就是土地”。而让科学
入土生根,走进千家万户,就是科
普的使命。
从一定的意义上和一定的程度
上来说,科普影响了某一科学领域和
科研成果的命运。试想,如果连人们
这一
“土地”尚无法心领神会,最
好的科学这一“种子”也将不能生根
发芽,更不用说开花结果,推动社会
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了。要知道,科
普就是应该让科学“飞入寻常百姓
家”,而不是
“养在深闺无人识”。
科普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情,而是用一种特殊的“科学语
言”,让老百姓听懂最新颖、最深
奥的科学道理。而且,不管是专业
的还是“业余”的科普工作者,都
得明白“要给人一杯水,就要有一
桶水的储备”的基本道理。
人类基因组计划也许是一个成
功的范例。它之所以能与阿波罗登
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一起被
划”,就是因为科学家们把它的提
出、讨论和执行的过程,也打造成
了一个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
的生命科学和基因的科普的“运
动”。君不见,人类基因组协作组
16
们,无不是能说会道的“业余”科
普专家,尽管是给“逼出来”的。
而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普
中,《天方烨谈》
音频科普节目可
谓独树一帜。它不仅得到了广大听
众的交口称赞,收获了超乎预料的
传播效果,也得到了多个领域大咖
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专业研究人
员从事科普的成功尝试。
他们的功夫,不仅花在了线
上,还作了线下的有机融合。说起
来,在华大基因每年一度的国际基
因组学大会年会上,有个“永恒”
的分主题──“科学嘉年华”
就是由作者和他的团队所策划的。
2017
年的第十二届年会
(ICG-
12)
上,他们精心地组织了以“科
学是甜美的”为主线的专题活动,
场面十分火爆。参加“嘉年华”活
动的孩子和家长很多,气氛异常热
烈。作为嘉宾之一,我和他们谈到
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也聊到了爱
好和梦想。这是一场两代人的对
话,也是今天和明天的对话。
如今,在尹烨和他的团队的努
力下,将
《天方烨谈》
音频节目里
的精华内容整理成书奉献给大家,
此乃幸事。
此书别开生面,讲述了共
48
个故事,包含了许许多多大家普遍
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生动活泼的案
例,风格独特的文字,辅以精美的
绘画,展现了遗传学、分子生物
学、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多个
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和知识,也不
乏一些对行业的最新动向、进展的
科学解读,会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
识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
当然,涉及其中诸多话题的讨
论和争论依旧在进行,探索的步伐
从未停止。而作者也一直在身体力
行,切切实实地向前迈进,做着既
有利于科学研究,又有益于传递科
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的好事情。
希望你们,他们,我们,都能
共同参与,共谱盛事。
(作者系华大基因理事长,中国
科学院院士。这是作者为
《生命密
码》一书所作的序。标题系编者所加)
广
     
杨焕明
恐龙是大众最熟悉的远古生物,也
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动物类型。长期以
来,介绍恐龙的书籍不胜枚举,堪称科
普书籍中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然而,多
数恐龙书籍大都涉及恐龙类型及其习
性,知识性和启发性有限。
2018
5
《恐
码》
一书,一改以往恐龙书籍风格,它
重在引导青少年像科学家那样去鉴别不
同的恐龙化石,如恐龙骨骼化石、恐龙
蛋化石、恐龙足迹化石、恐龙牙齿化
石、恐龙皮肤化石和恐龙排泄物化石,
发掘这些恐龙化石背后的故事,了解其
在生物学、繁殖学、生态学和地理学乃
至恐龙灭绝等科学信息,并展开科学想
象的翅膀,再现中生代陆地霸主恐龙时
代的精彩面貌。
比如,支离破碎的恐龙化石是如何
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恐龙,装架在博
物馆里的?恐龙是一个怎样庞大的家
族?具有怎样的全球分布?为什么能经
历如此漫长的演化过程?恐龙具有怎样
奇异的繁殖和生长?为何拥有如此凶猛
的捕猎行为?恐龙有哪些生存之道?恐
龙与鸟儿有什么关联,恐龙化石是如何
佐证中生代板块的离散,并伴随板块漂
移走向多样性的巅峰,以及恐龙是如何
灭绝的?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在这本书
里得到解答,尽管可能不尽全面。
恐龙消失于距今
6650
万年前,早
已沉没于地球历史的尘埃中。然而,恐
龙生存之路和灭绝之谜仍是今日的人们
想象过去,思考当今,畅想未来的经典
案例,本书讲述的恐龙故事,给予了我
们一系列重要的启示。
恐龙的灭绝固然令人扼腕叹息,但
是恐龙灭绝又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所
带来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影响着地球生
物圈。放眼当今地球,我们看到的是一
派以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主的
多姿多彩世界,尤其人类的出现,更是
锦上添花,使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
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大放文明智慧的光
彩。可否想到,如果没有白垩纪末的生
物大灭绝,或许就没有今天哺乳动物和
鸟类的整个新世界,也就没有我们人类
的诞生和辉煌。
恐龙作为独步中生代的陆上霸主,
谱写了地球历史上生命演化的辉煌篇
章,却在中生代最后的几百万年间灰飞
烟灭,神秘地灭绝了。是什么原因导致
了这一灾难?地外因素、地内因素,莫
衷一是。但环境的巨变无疑影响了恐龙
的生存,是极度恶化的环境葬送了恐
龙。当今地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严重
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恶化,
人类的前途将会怎样?恐龙灭绝的前车
之覆无疑是我们人类的后车之鉴。
恐龙灭绝了,鸟儿们一直进化到
现在,而其他有些物种也神奇地躲过
了那场灾难延续了下来,地球生命史
那么,哪些物种在大灾难的环境中幸
来,又如何获得了大发展?探究这些
科学问题,不正是人类寻求生存与发
展所需要的启示吗?
恐龙灭绝如同地球漫长生命史中多
次大灭绝事件那样,灾难与机遇并存,
优势类群的替代延续着地球的生命进
化,再造新的辉煌。被子植物替代裸子
植物和哺乳动物替代恐龙等爬行动物,
成为现在地球生物界的主要力量,人类
更是智慧生物,昂然屹立在地球生命世
界之巅。
地球上的万物生命,生生不息,大
自然的法则和进化的铁律自始而终地影
响着生物的繁衍生息,人们之所以热衷
于探究恐龙的兴衰存亡,显然不是囿于
一时的兴趣,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启
示,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揭开地球生命繁盛和衰亡的
终极秘密,创造人类生命更为美好的明
天。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
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
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冯伟民
《生命密码》,尹烨著,中信出版社
2018
11
月第
1
版。
《恐龙化石密码》
系“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生命的悸
动”中的第一本,冯伟民、傅强著,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类所谓的惊天好
药。新闻常常充斥着“重大突破”之类
的字眼,而“攻克癌症”“问鼎诺奖”此
类的传闻也是不绝于耳。而各种所谓养
生理论、中药秘方、保健食品,更是令
人目不瑕接。面对着众多鱼目混珠的宣
传,民众不明所以,在所谓“新知”的
各种谣言中迷失着,迷惘着。那些身陷
囹圄的患者或亲属病急乱投医,像抓救
命稻草一般胡乱地听信、轻信。往往是
钱花了不少,时间也耗得差不多了,但
病情却未有任何的好转,更不用说治愈
了。如何去粗取精,在混杂市场找到真
正有效、真正可靠的解决方案,才是王
道。
《癌症
·
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一书,可
谓是一场及时雨。他用一手的资料,最
新的科研进展,加上好用的知识,配以
真知卓见,做出了一道好菜。提供了一
个了解癌症,认识癌症的可靠渠道。作
为一线科学家,作者现身说法讲述身边
的癌症故事,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不
失为精彩的科普范本。
者,有着上十年的顶尖机构一线科研背
景,近十年的科普经历。不论是内容的
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都是满满。
书中用了大量形象的比拟方法,将晦涩
而高深的专业词语和内容,变得简洁而
亲民。如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分别比喻
成老鼠和鸡,一目了然。而且得益于作
砺、改进。从网络中脱颖而出,不但体
底。整本书是由几十篇短文集结而成,
每篇短文都独具主题,明晰且极具指向
症”的偏见误解,还系统地整理并总结
出了条框明目,让读者清晰简明的一览。
读读此书你就不难发现,竟有
40%的
人会在终其一生中会得癌。更令人感到
怖。其实,随着科学的进步,临床诊治
水平的发展,很多癌症早就从“只得坐
吃等死”,演变为了并非不治之症不等同
于绝症的慢性疾病了。不仅可以延长患
了。另外,伴随着重视程度的提升,实
施举措的有效,很多国家的癌症死亡率
已呈现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了。
说起来,菠萝的这本
《癌症
·
新知:
科学终结恐慌》,不仅有基础的科学知
识,也有知识营养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诉
说,既有理论方面的分析阐述,又有实
操上的演示和指南。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可谓是干货满满。结合权威而新颖
的抗癌知识,此书的确给患者及其家属
点亮了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经由此书,
你会了解到癌细胞的方方面面,不同种类
癌症的同与异,各类新型疗法的是与非,
各国医疗政策的昔与今,街头巷尾各类相
关广告的好与坏,所谓大师的真与假,以
退
(演)
与进,让你存有疑问的时候能够抽
丝剥茧,由表及里,直指问题核心,以在
重要时刻做出正确的诀择。
望,行文简明通俗,兼具科学性和文学
性,对于提高民众在这一应用领域的科
学素质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该书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强调科学的思
识,值得细读、精读、深读。另外,此
书的语言风格也是轻松活泼,别有一番
风味。能让人从严肃沉闷甚至倍感压抑
的话题中跳脱出来,以畅快之意翻读文
字,感悟纸香。
《癌症
·
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李治中
(菠萝)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9
月第
1
 
版。
1400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
一种观
点认为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描写,本质
上它是一种描述性的、解说性的科
学,而博物学家是那些探究大自然的
人。基于对博物学和博物学教育强烈
的好奇心,最近我读了彼得
·
马伦的
著作
《新博物学家》。
打开书之前,顾名思义,以为
《新博物学家》
会给读者详细地介绍
不同的博物学家,特别是“新”博物
学家的群像。出乎意料,该书作者依
据大量的史料以及采访撰写了有关
“新博物学家丛书”是如何出版完成
的。书中当然包括大量的博物学家的
故事,更多的是“新博物学家丛书”
从策划到撰稿到出版的精彩故事。作
者也分析了不同时期博物学著作的特
点和兴衰。如果我可以给这本书加一
个副标题的话,那就是“新博物学家
丛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新博物学家》
中,有很大的
一部分是对参与“新博物学家丛书”
撰写的作者的描写。100
多位丛书作
者,被分为四种类别:童年时期就对
博物学感兴趣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完
成绝大部分工作的人;世界探险者;
专门从事苏格兰博物学研究的人
(这
一类里只有两个人)。
一些作者认为,一生中某些决定
性的时刻促使他们成了一名博物学
家。比如,朱利安
·
赫胥黎
4
岁时遇
到一只丑陋的蟾蜍,成为他科学博物
学家事业的起点。有的作者则是非常
喜欢大自然,雪花的坠落、草地上的
白霜都能让他们兴奋不已。更多的作
者童年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收集,一片
羽毛、一小片兽皮、蝴蝶、鸟蛋,等
等,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成为他们的藏
品。很多作者是实地考察的爱好者,
他们定期组织实地考察课程,在野外
找到“友谊和美好”。
那个时代的博物学家,他们都是
基于观察和简单实验的实地研究的大
师。他们通常对植物或者动物的关系
或者行为更感兴趣,运用超强的沟通
能力和写作能力,给我们展示了博物
学的广阔世界。很多作者成为生态学
和当代实地研究的创始人。
尽管博物学在我们周围越来越流
行,但是博物学家却似乎很遥远。尽
管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关注环境的变化,更加仔细思考人类
与环境的关系,但是技术的进步或许
让人类离自然更远了。随着科技的日
益发达,人们的生活被越来越碎片化
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占据,更是少有
人能安静下来仔细观察植物的春夏秋
冬,动物的喜怒哀乐,石头的前世今
生。通过阅读
《新博物学家》,我们
能够看到博物学家们对于自然和自然
中的事物超乎寻常的兴趣;他们卓越
的观察和记录、描述能力;最重要的
是博物学家们的毅力与坚持。
期待我国的出版社也能够像柯林
斯一样,找到有兴趣、有能力的我国
的博物学家,出版中国优秀的博物学
著作;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够引导孩
子尊重自然,观察自然,以兴趣为出
发点,成长为新时代的博物学家。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
员,《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
2015》
《中
2017》
副主编)
李秀菊
《新博物学家》,[英]
彼得
·
马伦著,周琼译,湖北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17
5
月第
1
版。
科幻电影对美国人的影响已渗入
他们的生活,将于明年上映的科幻电
《复仇者联盟
4》
的预告片近日公
布后,就有网友在网上呼叫
NASA,请
求他们能前往外太空营救钢铁侠,甚
至还有人表示想借
NASA
一艘飞船自己
去救。
虽说喊话者未必将此玩笑当真,
NASA
官方居然真的回应了:“嗨漫
威粉丝们,我们听说托尼史塔克的事
了。不过就我们了解的,首先你们需
要监听他的求救信号。如果完全无法
找到讯息,我们会利用全部地面资源
。”
NASA
借机又吸引了不少粉丝,而且继
续发挥了科普不输科研的特色。
70
《星
战》
90
《黑客帝国》,再到如今
《复仇者联盟》
等题材丰富
的科幻片,科幻电影在美国电影工业中已成为独立
的类型电影,不少粉丝被电影构建的文化世界深深
影响,上文提到的“喊话
NASA”就是粉丝们有趣的
表现之一。
如此繁荣的电影市场背后是诸多科幻作家及作品
《弗
坦》
《科
人》,科幻作品不但为文学家庭增添了新成员,还为
手”
—科学。
在此之前,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多表现为神话传
说、奇幻童话等超自然的力量,而科幻作品则让想
仙,而是人真能了解并且运用的科学技术,
这个时候的科学更像是创作者牢牢握紧的坚固的
“把手”,以此为原点做尽可能的探索,在人力可能
达到的边界内展开无穷想象。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科幻作品创作者需
品,正因如此,迄今为止优秀科幻作品的数量远少
于其他文学作品,很长一段时间,主流文学界对科
幻作品也抱有“不明所以、不愿搭理”的态度。
如今,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及作家受到追捧,美国
多人。
1978
40
耀
自然共存的谜团。
展迎来了一轮新高潮。
为了展示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
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与浙江教
育出版社倾力合作,携手推出
《辉煌科技四十年》
画册。画册全彩印刷,构思独到,分为“科技脊
梁”“辉煌成就”“跨越发展”三个篇章,总共收录
了过百幅精美图片资料,辅以生动精炼的文字介
绍,充分展示了我国科学技术一步步发展的脚印。
画册的装帧设计别出心裁,且与主题呼应。封
面通过凹版和烫金工艺,形成四个不同形状的几何
体和线条组织叠加,巧妙融合了阿拉伯数字“40”
与汉字
“年”。封面选用德国幻金纸张粘裱,纸张
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具有防指印、防水及防刮等效
果,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会呈现不同冷暖的金
色。内文纸则采用进口轻型图文纸,既保证了图片
的还原度,也打破了传统画册的厚重与沉闷。画册
中的图文版式多样,将数字“40”的元素融入了每
一篇章,图片与文字错落有致,轻巧灵动。
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辉煌科技四十年是对
科技成就的总结与回顾,更是迈向更高征途的号
愿,迎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科学的春天。用科学
的力量,树立国家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鼓
舞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8-致敬那些探究大自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