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联合主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第41期——科普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中国气象局顺利召开。活动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和健康领域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来自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的领导专家参会。会议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副主任董丽丽主持。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兆彬表示,气候与健康的科普工作在社会需求、市场就业、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层层阻碍。如能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将有力地推动环保减排、设备生产、软件制作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同时在气象行业和医疗健康行业的权威力量带动下,将极大地填补我国此方面发展的空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培广表示,全国科普教育师资力量普遍缺乏,师资资源、媒体资源等资源配置存在严重不均衡情况,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缺乏大力发展科普工作的引擎,应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教育资源整体协调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建表示,心血管疾病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阜外医院针对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气象原因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加大对气候变化影响百姓健康的研究力度。在科普师资力量方面,应该加大顶层设计、制度引导、加大人才培养投入、设定产出目标,同时在科普内容方面加大创新,为受众做出正确引领。
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卫生政策与经济研究平台主任、研究员冷志伟表示,国家医疗卫生行业对气候与卫生健康方面的投入整体比较薄弱,而现有的健康监测网络缺乏颗粒度更细的气象气候数据;传染病与气象气候结合度较国际水平相比也有差距。此外,学校的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对于学生体系化培养发挥的力量不足。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欣表示,气候变化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重点关注的话题,在新媒体已经深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建议重视学校科普工作的价值观引领、加强科普课程的内容创新,力求科普在贴合中小学生认知特性的同时,也能够彰显其深刻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开展气象与气候变化科普这样的小切口研究,推动促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探讨,最终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融入和发展。
来源:科研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