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观点 | 胡镜清:探源中医药的健康医学基因
发布时间: 2025-07-28
作者:科研管理处
字体:
来源: 中国科普研究所

导语:

“科普中国智库•魏公村讲坛”是中国科普研究所依托“科普中国智库”专家资源,面向科协魏公村办公区搭建的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以“开拓视野、夯实基础、促进协作、提升能力”为目标,邀请智库专家解读前沿科技动态,分享科研学术进展,促进科研创新,营造学术氛围,助力干部科学素质和能力提升。本文整理自讲坛第六期《探源中医药的健康医学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需辨清形势和需求,发挥中医药独有的优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守正创新,推动医学领域中国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持续发展。

中医药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跨学科融合创新条件已然成熟。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突破积蓄了强劲科技力量。同时,国内相关战略新兴产业长足发展,呈现对中医药技术装备原创开发的强劲需求。在国际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加大对我们传统医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形势逼人。中医药在健康维护、慢病防治中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必须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中西医协同发展。

中医药优势:中国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它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解读健康与疾病,其内核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

“生成式整体观”:中医学的哲学基底。中医的整体观绝非人体各部分相互关联的简单表述,而是源于中国哲学生成论的“生成整体观”。生命是“生成”而非“拼装构成”的整体。这种哲学源于农耕文明对“生长”的敬畏。古人从作物生长、四季轮回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过程。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心”的象形文字与现代解剖学心脏结构高度一致,印证了中医从未脱离对实体的观察,但更注重从“生成”视角理解实体背后的生命流动。

“取象比类”:中医学认知的方法论。中医的“取象比类”并非简单的类比附会,而是传统文化中“观物取象”思维的典型体现。古人在缺乏现代实验工具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自然与人体的共通性提出假说:如“天有365日,人有365穴”,再以临床实践验证其合理性。这种方法如同以长江喻血流,通过影射阐释规律,本质是一种“假说-验证”的朴素科研逻辑,这种思维根植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人认为,人与自然遵循的同一套规律构建了一个整体宏观的生命模型。

“正气为本”:中医学的生命价值取向。中医以“正气”为健康核心,强调人体的防御、免疫与修复能力,将健康的主动权归于自身,与西方对抗病原体的逻辑范式不同:前者如农耕文明“培土护苗”,后者似工业思维“除草灭虫”。这种价值取向延伸出养生即养性的实践哲学。

“方剂协同”:中医学干预疾病的系统观。中医方剂的本质,是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社群观的体现。一张方剂通过“君臣佐使”的配合形成方向一致的协作团队。这种思维实则体现的是文化中对整体效能的追求。中医不纠结于单一成分的精确性,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协同性,暗合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思维。

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

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核心在于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找到根基与方向。所谓传承,是要坚守中医学的血脉根基,深刻领会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与方法论,这些都是中医历经数千年沉淀的智慧内核,是其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优势。若脱离这些根基,中医便会沦为失去灵魂的技术拼盘,沦为“死去的文物”。创新则意味着要以开放的姿态汲取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技术。让中医从经验医学走向现代医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医的古老智慧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语境下焕发新生,避免因固守传统而陷入“无根浮萍”般的困境,解决中国人口健康问题要走中国式医疗健康模式之路,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更加主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不断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