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关于“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等重要精神,4月20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专家围绕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现实路径等议题,聚焦科普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与挑战、重点方向和对策建议等维度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李正风主持。
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庞晓东在致辞中表示,在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科普服务如何更好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汇聚来自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智慧,围绕“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系统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和制度建议,加强“科普中国智库”平台建设,共同打造支撑国家战略、引导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实践的高水平科普决策支持体系。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从各个层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二级研究员马骏:
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国家治理能力和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时代科普的使命、途径和工具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人工智能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公众科普正是解决“技术认知鸿沟”与“治理失灵风险”的关键支柱,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应聚焦公众在认知理解、使用能力、风险意识、适应能力、结构冲击应对与治理参与等六个层面的系统性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哲:
从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关系的视角看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国科普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丰富科普主体、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探索科普新的体制机制,也需要更多关注聚焦前沿科技、基础应用和科学人文领域的科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国:
科普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将哲学和社会科学类科普纳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并与自然科学并重。应推动制度认知升级、资源体系完善与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使理论研究真正服务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
当前科普工作还不够聚焦,在与实际需求相联系的服务方面仍有空间。他表示,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科普应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等需求结合,重点关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萱:
科普已从“科技之外”的附属职能跃升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点,应从战略定位、内容创新、机制协同与国际传播四个维度发力实现科技与文化双强嵌入,构建认知-文化-治理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全面支撑强国建设目标。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许颖: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亟需创新科普服务供给,当前科普工作存在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供给不足等问题,亟需由“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通过育儿补贴、老龄服务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途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应积极探索“科普+体育”,例如,亦庄机器人马拉松,“科普+文化”,例如,数字敦煌、VR博物馆等模式。并且从制度层面推动和规范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形成科研与科普的互动机制。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周建中:
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应聚焦国家战略、区域行业、公众需求、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尤其重视院士群体在领导干部与青少年科普中的作用。他表示,目前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不足,科研考核、经费支持、时间安排存在障碍,导致科学家实际参与率偏低。应完善激励支持体系,推动科普与科研主业融合,营造科技界积极参与科普的良好生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研究所赵新力:
我国的科普以“富民、健民、福民”为宗旨,包括科学和技术普及两大内容,“十五五”期间,科普工作应聚焦产业协同、民生保障和国际合作,其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交叉融合是重点,科普需重点向全体劳动者和企业倾斜,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提供支撑。科普应重视日常科普,持续提高民生质量,重视应急科普,提高减灾抗灾能力,应重视国际科普,促进文明互鉴,助力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而高质量发展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者紧密关联。应统筹破解供需错配、人群错位、协同不足和制度缺位等难题,进一步发挥科普在多领域的催化剂作用。他认为,未来老龄社会对科技应用有巨大需求,科普工作需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发力,以促进科技公平与适应性发展。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朱洪启:
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应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才能拓展科普的整体发展空间。面对新需求下的科普任务,科普制度改革至关重要,目前局部创新虽有进展,但整体创新仍存在不足。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所科研管理处处长付文婷介绍了“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情况,本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普提出的需求为重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从科技创新、人口发展、生态文明、文化繁荣和全球治理五个维度,探索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理论建构、政策研究和案例实践联动推进,助力构建“支撑型、协同型、能力导向型”的现代科普体系。
李正风教授在活动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既有理论高度的战略研判,也有实践层面的务实建议,形成的共识令人振奋。他认为,科普高质量发展需以法治化为保障、以数字化为引擎、以场景化为抓手,推动科普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真正让科学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为科普赋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多位科普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形成了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智慧碰撞。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科普工作需强化战略思维,从知识传播向价值引领跃升,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需各方共同发力,共建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科普发展路径,服务高质量发展。